阅读本文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今后持续收到类似精彩内容的推送,也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田卡
编辑|t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为了确保战争胜利,采用了多种手段提升兵力,其中尤为严苛的“征兵”制度尤为典型。
许多影视作品中描绘的日本士兵似乎看起来十分脆弱,好像轻轻一击就能将其击倒。然而,实际上,在抗战初期,几乎所有进入战场的日军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英。
通过这些侵华日军征兵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征兵过程的严密与细致。
自1931年开始算起,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14年间,日本兵力从最初的30余万人迅速增加到超过719万。而在不同阶段,日军对士兵的身体条件和素质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抗战初期和中期,日军选拔士兵时,首先注重外貌条件,其次对全身进行细致检查,只有通过严格的体检,才能正式成为日军的一员。
这种严格的体检制度,虽然在21世纪许多国家依然存在,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军事征兵中却极为罕见。
图一所示为1939年,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日军为快速补充兵员,特地从东京小松山招募力量强劲的相扑选手,照片中正是他们接受体重测量的场景。
由于长期的训练和比赛,相扑选手的体力素质非常突出;时至今日,为了获得比赛优势,许多相扑选手也不惜各种方法增重。
然而,日军征兵时,体型过于肥胖的相扑选手往往被拒之门外。这是因为日本人普遍身材偏矮,过于肥胖会影响灵活性。
这也间接说明,那些看似瘦削但能在相扑界生存的选手,实力自然非同凡响。
图二展示了抗战末期海军的士兵筛选过程。此时,日本经济已能支持更为深入的身体内部检查。
检查中,士兵们通常是全裸接受体检。这既方便医生观察,也可能与日本文化习惯相关。
在一般征兵过程中,许多照片中士兵体检的场面令人不忍直视。士兵们先经过目测和体型评估,然后被带到专门的检查室,由专业医生逐项检查。
检查内容十分详尽,包括身高、体重、视力、身体缺陷、传染病检查以及肢体活动能力等。
根据检查结果,士兵被分为五个等级。
身高超过1.5米(考虑到当时日本人身材较矮)、身体状况优秀者被评为甲种兵役,是最高级别。
稍有一两项不合格,但整体接近甲种标准的划为乙种兵役。
接下来是丙种和丁种兵役,身高标准放宽到1.45米以上,身体各项指标相应降低。
最后是戊种兵役,完全不符合兵役标准。
在抗战初中期,日军基本只派遣甲种和乙种第一类士兵上战场。但进入战争后期,情况发生变化。日本人口基数小,长期战争消耗巨大,兵员日益紧缺。
抗战末期征兵时,照片中可以看到被测量身高、体重和胸围的多为年轻未成年者,显示出士兵紧缺的现实。
尤其是1941年至1944年间,士兵供应极度短缺,征兵标准大幅放宽。
包括轻度近视或精神疾病患者也被迫上战场。
当然,并非所有病症都属实,部分士兵为逃避兵役,在视力或精神检查时故意报假情况。
但随着日本战争意图加深,这些借口也无法阻止他们最终入伍。
入伍前,士兵接受多轮训练以增强战斗力。由于日本士兵普遍身材矮小,从日本兵与美军身高对比照片中可见一斑,训练中更强调武器使用和灵活性。
一旦进入战场,士兵们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总体来看,日本当时的征兵条件十分严格,虽到战争后期有所放松,但依旧比我国同期状况优越许多,这也彰显了我国抗战的艰难与不易。
时至今日,70余年后,日本在征兵方面似乎再次面临挑战。2022年,日本防卫省计划招募9245人,最终却只完成不到一半。
对此,退役老兵表示,新兵经常遭受恐吓和欺凌,时间长了,自然年轻人不愿加入。
部分年轻人则认为,自卫队条件过于艰苦——夏无空调,冬无暖气,难以激发兴趣。
资料来源:环球时报,《日本自卫队遭遇“史上最难征兵”,港媒:去年仅4300人加入》2023年4月21日;国家人文历史,《1米5算什么,精神异常的都要服役,二战日军招兵标准真是无下限》2016年9月6日;《日本侵华图志》官方账号,《历史照片中的二战时期日本国内征兵“体检”场景》2018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