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读懂数字 提升健康素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219
金币
3488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70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1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日益普及,健康数据正成为人们了解身体、认知健康的重要工具。然而,实时监测身体指标容易引发一些人对健康数据的过度关注,带来焦虑情绪,最终与身心健康的目标渐行渐远。数字时代,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健康数据?怎样让智能工具回归“辅助者”角色,真正为健康赋能?记者就此与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宋巍展开对话。

  记者:从传统健康观念到现代数据化健康管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有哪些具体的转变?

  宋巍:传统的健康观是以“疾病治疗”为核心,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局限于生理机能的正常状态。现代数据化健康管理是借助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构建起“预防—监控—干预”的全链条体系。首先是认知维度的拓展,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运动、睡眠、心率等多维数据,实现对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其次是管理模式的革新,凭借健康大数据分析,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控。最后是技术赋能的深化,人工智能算法对医疗影像、基因数据的深度解析,使健康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些转变标志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从模糊的经验判断迈向了基于数据的科学管理,重构了个体与健康的互动关系。

  记者:智能穿戴设备提供的健康数据,能否全面客观反映身体情况?

  宋巍:智能穿戴设备提供的数据,是健康状态的动态采样而非全面评估。这类设备通过运动步数、睡眠时长、心率波动等量化指标,为日常健康管理提供便捷的参考,但其局限性明显。一是监测范围有限,难以触及肝功能、内分泌等深层生理状态,更无法替代专业医学检查;二是数据准确性易受动态因素干扰,体脂测量会因体内水分变化出现偏差,心率监测在剧烈运动时也容易失真。此外,健康是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与环境适应能力的有机统一体,作息、压力等复杂因素暂无法通过设备实现全面、客观的监测与量化记录。

  在健康管理中,若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与身体感受发生矛盾,一是要关注数据趋势而非单次波动,若某段时间数据持续异常,即使无明显不适也应进一步检查;二是要重视身体即时的强烈反馈,即便数据正常,若身体明显不适时需要优先倾听身体的信号;三是当矛盾持续存在时,要及时进行专业医疗检查。总之,数据是健康管理的“望远镜”,身体感受是“显微镜”,二者结合才能更精准地守护健康。

  记者:如何避免被数据“绑架”,正确把握运动的“量”和“度”?

  宋巍:这种被数据“绑架”的运动方式暗藏多种健康风险。科学运动的关键在于让数据服务于身体,而非让身体迁就数据。身体不适时强行运动会疲劳叠加,引发过度训练综合征,表现为睡眠紊乱、免疫力下降等;若身体存在潜在伤病,强行运动如同“雪上加霜”,会造成持续损伤,甚至诱发慢性病变;对心肺功能而言,超出身体耐受的运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等急性问题。

  避免数据依赖,需以“身体感受优先”为原则:一是以主观疲劳度、关节肌肉反馈为核心判断标准,数据仅作参考;二是合理安排周期化训练,允许每日目标动态调整;三是采取多样化运动形式,避免为凑步数、时长而机械重复单一动作;四是明确运动的本质是促进健康,设定符合年龄、体能的个性化目标,而非盲目追逐APP的“达标勋章”。

  记者:如何提升公众的数字健康素养?

  宋巍:当前公众对健康数据的认知主要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复杂健康状况简化为单一指标判断,例如盲目遵行“日行万步有益健康”的标准,忽视了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带来过度运动损伤的风险。二是轻信伪权威包装的信息,追求速效解决方案而违背人体的自然调节机制,因为不合理饮食、过度训练会加重身体负担,甚至造成公共卫生资源的浪费。

  破除这些认知偏差,需要将科学传播与数字健康素养教育深度结合。科学传播需要打破“专业壁垒”,依托权威平台拆解健康数据的核心逻辑,为公众数字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教育层面,可将数字健康素养教育深度融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进程,在科普实践中应依托社区场景推行沉浸式教育模式,将抽象的健康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行为指引,推动公众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管理健康的方法。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449
金币
317721
道行
2004
原创
2409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29
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健康数据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健康数据成为了人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依赖这些数据也可能带来焦虑情绪,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为了更好地利用健康数据,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和使用这些信息,并让智能工具回归“辅助者”的角色。以下是几点建议:

1. 认知维度的拓展
传统的健康观念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上,而现代数据化健康管理则通过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构建了一个“预防—监控—干预”的全链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生理机能的正常状态,还通过实时采集运动、睡眠、心率等多维数据,实现了对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

2. 数据的局限性
尽管智能穿戴设备提供了丰富的健康数据,但这些数据只能作为健康状态的动态采样,不能全面反映身体情况。具体来说:
- 监测范围有限:这些设备难以触及肝功能、内分泌等深层生理状态,也无法替代专业的医学检查。
- 数据准确性易受干扰:体脂测量可能会因体内水分变化而出现偏差,心率监测在剧烈运动时也容易失真。
- 复杂因素难以量化: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机能的表现,还包括心理状态和环境适应能力。作息、压力等复杂因素目前还无法通过设备进行全面、客观的监测。

因此,在健康管理中,如果智能穿戴设备的数据与身体感受发生矛盾,应该:
- 关注数据趋势而非单次波动。
- 重视身体即时的强烈反馈。
- 当矛盾持续存在时,及时进行专业医疗检查。

3. 避免被数据“绑架”
过度依赖健康数据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过度训练、睡眠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
- 以身体感受优先:将主观疲劳度、关节肌肉反馈作为核心判断标准,数据仅作参考。
- 合理安排周期化训练:允许每日目标动态调整。
- 采取多样化运动形式:避免为凑步数、时长而机械重复单一动作。
- 设定个性化目标:明确运动的本质是促进健康,而非盲目追逐APP的“达标勋章”。

4. 提升数字健康素养
当前公众对健康数据的认知存在两大误区:
- 单一指标判断:盲目遵行“日行万步有益健康”的标准,忽视了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
- 轻信伪权威信息:追求速效解决方案而违背人体的自然调节机制。

为了破除这些认知偏差,需要将科学传播与数字健康素养教育深度结合:
- 打破专业壁垒:依托权威平台拆解健康数据的核心逻辑。
- 社区场景推广:在科普实践中推行沉浸式教育模式,将抽象的健康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行为指引。

总之,正确看待和使用健康数据,让智能工具回归“辅助者”的角色,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健康赋能。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861
金币
299255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08:59
数字健康素养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数字健康素养是数字化时代个体健康管理的重要能力,涵盖数字技术在健康信息获取、评估、应用及创新等全链条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个体层面:帮助公众辨别健康信息真伪,例如破除“吃维生素C能防感冒”“空腹不能吃水果”等认知偏差,科学管理自身健康14。
社会层面:推动健康知识普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尤其在老龄化社会中,提升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可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24。
战略层面: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4。
提升数字健康素养的关键能力与实践路径
核心能力框架
根据数字素养与健康管理的融合需求,需重点培养以下能力:\

能力类型    具体内涵    健康领域应用场景
数字生存能力    基础数字工具使用(如健康App、在线问诊平台操作)、信息检索与筛选3    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健康数据、在线预约就医
数字评估能力    辨别健康信息权威性,基于科学逻辑分析数据(如解读体检报告、慢性病管理数据)1    识别“标题党”健康谣言,选择权威医疗健康平台
数字思维能力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健康问题(如个性化健康方案生成)3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获取精准健康干预建议
数字安全能力    保护个人健康数据隐私,防范网络医疗诈骗3    设置健康App隐私权限,拒绝泄露病历信息
重点群体提升策略
全民普及路径

科学传播创新:依托权威平台(如光明网、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拆解健康数据逻辑,通过短视频、情景短剧等形式替代传统“讲座式科普”,增强内容吸引力14。
政策与教育融合:将数字健康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及社区健康服务,例如针对育龄青年开展优生优育主题讲座,结合中医义诊等活动强化实践4。
老年群体专项支持

适老化改造深化: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政策落地,优化健康类App界面设计(如增大字体、简化操作),基层组织通过“社区教学+子女协助”模式提升老年人使用意愿23。
需求导向服务: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需求,开展“慢性病随访+数字工具教学”相结合的社区活动,帮助其通过在线平台获取用药指导、健康监测等服务24。
数字化时代健康素养提升的挑战与对策
现存挑战
信息过载与误导:网络健康信息鱼龙混杂,2023年监测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技能素养水平仅为26.76%,部分群体易受虚假信息误导4。
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对智能设备操作能力不足,2021年工信部启动的适老化改造需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