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上海AI产业的未来展望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在上海圆满闭幕。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不仅展示了全球AI技术的最新进展,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关注起点:基础研究与伦理
大会提出了“AI三问”——数学之问、科学之问、模型之问,其中数学之问尤为值得注意。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需要更多的基础支撑,而此次大会将数学和基础研究拉回了人们的视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出题,上海四个基础大模型现场解题均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认为,发展人工智能要从原始创新抓起,原始创新离不开数学。
此外,大会还关注了伦理层面的技术向善。被称为“AI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在主论坛主旨演讲中表达了对AI发展的担忧,强调需要找到方法让AI服务人类而不消灭人类。
二、关注过程:初创企业的崛起
在世博展览馆H4馆,有海内外200余支不足5年的初创战队,创始人中“90后”占比超过40%。这是本次大会初设的Future Tech创新孵化板块。年轻的方式正在帮助年轻人获得更多被“看见”的可能。他们有人说原本毫无预期,但投资人像潮水一般涌进展位;还有人开玩笑说人多的时候甚至想躲起来。
上海在产业投资领域长期主张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前有未来产业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这次大会又发布了上海市人工智能CVC基金,首期总规模30亿元。从投资、载体到语料、算力,上海始终致力于为科创企业发展过程提供友好生态。
三、关注终端:应用场景的拓展
所有观众都会直观感受到,会场内的机器人变多了。去年的18家机器人企业,到今年一跃成为80多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在智能终端展馆内,随便一个位置,目之所及至少5个人形机器人;走路如果不低头,随时可能踢到一只机器狗。
终端看得见实体,场景看得见实效。智能终端展馆宛如一个未来生活的微缩空间,人机共存的生态就在眼前。除了具身智能以外,大模型企业也有了更多的应用落地,更多的企业将智能体作为发展目标。办公场景下,语音实时转录打通多国语言,ppt自动生成也无比丝滑,而“AI+”的力量已然嵌入医疗、教育、健康、政务、电力等方方面面。
自动驾驶亦然,大会场馆周边约30公里路网皆是公众自动驾驶体验区,上海也在大会期间发放了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真无人”的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时代将要到来。
四、未来展望:AI产业的持续发展
WAIC年年举办,年年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上海对于AI不断思考的体现,是这座城市的AI方法论不断完善丰富的进程。今年的大会还有一个特点,不少人都在感叹观众当中孩子多了,也许更直接的原因是机器人多了。但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看着观展的孩子总让人浮想联翩:再过十年,他们的日常生活会不会到处是机器人?又或者,他们的双手会不会创造出新一代的机器人?
总之,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仅展示了当前AI技术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的AI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作为中国AI产业的重要中心,将继续在基础研究、伦理规范、产业投资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不断努力,推动AI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