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本应是身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阶段,但对高尿酸人群来说,这段时间却恰恰是风险集中的窗口。
一些本来看起来无害的日常饮食习惯,一旦叠加到热环境、脱水状态下,就可能触发急性痛风发作,甚至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或肾脏中快速沉积。
大多数人以为只要不吃海鲜、不喝啤酒就可以高枕无忧,但真正危险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常见食物组合。饮食结构一旦出错,再好的降酸药物也难以阻挡反复发作的局面。
有一位56岁的男性职员,常年尿酸偏高,自认为平时控制得不错,不吃海鲜、不喝白酒,但夏天一到,聚餐变多,他开始频繁吃火锅、喝啤酒、来点下酒菜。

某次下班后聚会结束,夜里突然右脚大拇趾剧痛,凌晨被送进医院,检查发现尿酸值飙升,已经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他说:“我也没吃什么特别的,怎么就发作了?”其实他没意识到,真正让他痛不欲生的不是食材,而是火锅汤本身。
火锅在夏季的受欢迎程度并不低,空调环境里吃点热腾腾的食物,确实让人觉得放松。但火锅汤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汤。
经过长时间熬煮,各类食材中的嘌呤物质溶解到汤中,尤其是动物骨髓、内脏、海鲜类嘌呤含量原本就高,反复煮沸后会让浓汤中的嘌呤密度不断提升。

这意味着喝一碗火锅汤,摄入的不是蛋白质,而是极高浓度的代谢负担。不少高尿酸患者发作前并没有吃下大量肉类,而是喝了几口火锅原汤,结果导致血尿酸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本就容易失水,肾脏排泄能力下降,一旦摄入这些高嘌呤浓汤,痛风发作风险大大增加。
再看啤酒,这是夏天高频出现的饮品。很多人觉得喝啤酒就是放松一下,热了渴了来一杯解解乏。但对高尿酸人群来说,啤酒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东西。
它之所以危险,不只是酒精本身,而是酒精+嘌呤+液体三者的组合。啤酒在酿造过程中会留下大量酵母成分,这些成分富含可被代谢为尿酸的嘌呤结构。

此外,酒精还会加快乳酸生成,而乳酸在体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通道,从而双向促进尿酸升高。最严重的问题是,喝啤酒会让人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液体,但这类液体是偏利尿的,会增加体液排出,造成细胞脱水。
肾脏在这种状态下滤过效率下降,导致尿酸滞留。也就是说,啤酒同时从三个方向打击尿酸代谢,是所有酒类中对高尿酸人群最危险的饮品之一。
即使不出现醉酒、即使只喝一瓶,在特殊体质人群中,也可能在8小时内引发急性发作。
动物内脏也是让高尿酸人群难以拒绝的食物。不少人认为内脏营养丰富,含铁高、维生素多,是“补”的代表。

但从尿酸代谢角度看,内脏是所有食物中嘌呤密度最高的一类,尤其是猪肝、鸡肝、牛肾等,它们的核蛋白含量远高于普通肉类。
吃一块肝脏远比吃一大块瘦肉带来的尿酸负担更大。而在烹饪上,这类食材常用重口味处理,比如爆炒、红烧、酱卤等,容易摄入过多盐和油脂。
高盐会诱导肾小球滤过压力升高,而高脂会促发胰岛素抵抗,两者都可能进一步抑制尿酸排泄。部分人群即便药物控制良好,但因为一周多次摄入动物内脏,导致血尿酸始终不稳定,甚至出现肾功能波动。
这种代谢背景下,任何一次额外摄入都可能成为发作导火索。橙汁看上去非常无害,很多人把它当作维C饮料补充营养,甚至在服药期间搭配使用。

但在尿酸代谢路径中,果糖是一类必须警惕的物质。橙汁中的天然果糖虽然来源自然,但摄入量过高时会在肝脏代谢中加快ATP消耗,产生大量嘌呤衍生物,促进尿酸合成。
更重要的是,这些天然糖分容易被误判为“健康糖”,很多人会不加节制地连续喝几杯。浓缩橙汁、盒装果汁等商品中往往还加入了额外的果糖糖浆,含糖量高到远超普通汽水。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表面没有吃任何肉类,尿酸依旧会明显升高。
部分控制饮食的患者在水果摄入上也出错,以为多吃橙子、喝橙汁可以补维生素,却没注意到血糖和尿酸同步波动,反复出现药物控制不稳定的情况。这种饮食结构隐藏的代谢负荷远超表面数字。
还有一个被不少人误解的食材就是黄豆。传统观念中,豆类属于植物蛋白,很多人觉得豆腐、豆浆比肉更健康,但从嘌呤角度讲,黄豆确实是植物蛋白中嘌呤最密集的品种。

尤其是干豆类,它在浸泡或高温处理后,嘌呤释放速度加快。经常摄入黄豆制品,特别是未经发酵处理的豆浆、煮豆、豆粉类食品,会让体内合成性尿酸负担增加。
虽然豆腐等发酵制品的嘌呤含量相对低一些,但如果每天摄入量大,叠加其他高蛋白饮食,肾脏代谢总负荷还是会明显上升。
有些人为了改善饮食结构,每天坚持喝豆浆、吃黄豆,结果尿酸不降反升,还会诱发肾功能轻度波动。这类情况说明,不是植物就一定安全,代谢层面的负担必须要考虑在内。
其实问题根本不在于食材本身,而在于“代谢状态”已经不一样了。高尿酸人群的代谢环境和普通人相比更脆弱,哪怕轻微超量都可能打破原本勉强维持的平衡。

如果还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套用在“正常人”标准上,最终受伤的一定是肾脏和关节。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夏季本就是高尿酸波动的时期。
高温状态下,人体通过排汗失水,血液浓缩,加上饮水量不足,肾小球灌注下降,本来就容易让尿酸难以排出。这个时候如果还吃进去容易升尿酸的食物,无疑是火上浇油。
从代谢机制上看,高尿酸和高血压、高血脂有类似之处,都是一种慢性负担状态。
但不一样的是,尿酸的积聚是以结晶形式存在的,一旦结晶沉积在关节、肾脏,就会形成结构性损伤,造成不可逆的痛风结节、尿酸肾、肾小管功能下降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人只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尿酸高一点点,不以为意,继续日常饮食,直到第一次痛风发作才开始警惕,但那时很多隐性损伤已悄然发生。

有个观点值得重提,不是所有肉类都对高尿酸人群有害。鱼肉在某些条件下反而是更可控的蛋白来源。
很多淡水鱼的嘌呤含量并不高,而且脂肪含量较低,蛋白质结构较优质,适量摄入反而能提供稳定的蛋白支持,对控制体重、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敏感度是有帮助的。
关键在于“怎么吃”、“吃多少”、“和什么搭配”,而不是盲目把所有肉类都当成“原罪”。
有些高尿酸患者因为恐惧发作,把动物蛋白全部剔除,结果营养结构严重失衡,反而让肾脏代谢压力更大。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尿酸人群饮食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练为芳,叶晶晶,吕群星.基于二维超声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的双模态影像组学诊断高尿酸血症患者并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24.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