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的多项“全球最快”及其他首次实现成果
全球最快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毕国强、刘北明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突破性研发出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该技术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网络精细三维图谱高清绘制,于2025年7月10日被报道。
其他首次实现成果
光电制氢重要突破
2025年2月23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海定教授团队、熊宇杰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通过创新设计一种晶圆级可制造的新型硅基氮化镓纳米线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10.36%的半电池太阳能制氢效率,并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产氢超过800小时,首次将光电极使用寿命从小于100小时的“小时级”推进至“月级”,成功突破传统光电制氢装置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下一步规模化制氢应用打下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2。
高性能单光子源
2025年3月5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霍永恒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效率超越可扩展线性光量子计算损失容忍阈值的高性能单光子源。研究团队发展了可调谐的开放式光学微腔和脉冲整形激发技术,解决了传统固定式微腔的失谐难题,提升了单光子源整体性能。该单光子源多项指标表现优异,相关综合指标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为未来实现通用光量子计算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成像
2025年5月12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跨半球星地量子通信
2025年3月20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真三体量子测量
2025年6月3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项国勇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真三体量子测量。研究团队系统发展了两拷贝集体测量技术和自适应两拷贝集体测量技术,采用九步二维光量子行走,精心设计30个控制算符,实现了最优真三拷贝集体测量,并用于量子态估计任务,实验获得的保真度比所有二可分集体测量最高保真度高11个标偏。此外,该工作首次建立了真三体非经典量子测量理论,并发展了基于信息提取能力判断真三体非经典量子测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