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496
金币
4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1
在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中,创造性长期被视为人类独有的“天赋”,涵盖创新思维、人格特质与动机等心理要素。而今,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机器不仅能够写诗作画、谱曲成文,还能在科研探索、工业生产及教育领域提供助力。这一变革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已成为真正的“创作者”?当下的创造生态又将发生何种改变?

  我对此变革充满期待,近期研读南开大学周详教授等所著《创造力与人工智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4年)后,更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观点竟如出一辙。该著作立足学术前沿,以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回应“机器人或AI能否具备人类创造性”等前沿科学命题。书中基于“概述”“促进”“融合”“反思”框架,系统论证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互促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实例,探究多领域融合路径并前瞻应对现实挑战。其从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逻辑的交叉点出发,深入思考创造性在“人—人工智能—社会环境”多主体、多层次系统中的结构性重塑。

  这种结构性重塑具体体现为多层面的协同效应:对个体而言,借助AI的知识储备与信息整合能力,将能突破传统线性知识积累路径,在跨学科领域中自由迁移、融合与重构;团体层面,AI不仅助力成员知识共享与任务分工,更在团体互动中促进心智共享、提升集体智慧;在发展心理学视角下,AI推动因材施教,个性化激发创新潜能;应用心理学中,AI优化管理决策流程,精准赋能组织战略创新。创造性心理学正走在这条人智共鸣的全新旅程上。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判断:“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构建人类—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生态系统。”该观点超越技术乐观主义或人文悲观主义的二元对立,以“人文精神”为价值锚点,勾勒出人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周详教授在序言中以“中国智慧”为基,用“山水创造力”隐喻蓝色AI与绿色人类创造性的共生关系,恰如青山绿水的相依。这种美学化表达生动诠释了我对新型创造环境的畅想,揭示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的内核。

  国际研究正从科技与人文共生视角关注到,当前AI在社会关系、身份认同与文化实践领域引发诸多新课题。与此呼应,该书以“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以科学创新方法发现:当个体面对AI对人类心智的深度模仿时,会主动以社会创造策略彰显人类独特性,以温和非对抗的方式应对AI对人类地位的冲击。该策略让人类以AI为镜深化自我认知,为实现人智良性互动奠定心理社会基础。这一发现与我对“人智协同共创”路径的设想高度契合,亦让我深受启发,真正的技术进步不在于挑战或取代人类,而在于赋能人类,让我们在技术加持下更显独特与强大。

  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社会变革,既非生产效率的跃升,也非劳动力的简单替代,而是人类与AI“协同共创关系”的诞生。这一关系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我在专著《创造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中曾提出,创造性发展离不开一个支持探索、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造性环境。在AI时代,这一概念获得新内涵——创造性环境从人际文化场域拓展至包含AI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其结构性重塑。创造性由此成为“人与智能体共鸣的火花”,AI既为个体拓展了探索边界,也赋予个体面对未知的勇气。

  从人类独享到人智共创,创造性心理学正迈入协作新阶段。该书不仅提供理论框架与科学依据,更是一部兼具思想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AI时代,创造性的定义正在被改写,而谁参与这一进程,关乎文明的未来走向。坚守人本立场、拥抱技术、探索人智共创范式,或许正在开启一个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创新纪元。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08
金币
263064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59
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
内涵与价值导向
以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为价值导向,意味着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强调人与机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将二者置于对立的位置。南开大学周详教授等所著《创造力与人工智能》立足学术前沿,系统论证了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互促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实例,以科学创新方法发现:当个体面对AI对人类心智的深度模仿时,会主动以社会创造策略彰显人类独特性,以温和非对抗的方式应对AI对人类地位的冲击。该策略让人类以AI为镜深化自我认知,为实现人智良性互动奠定心理社会基础123。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影响
发展现状
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巨大变革,机器不仅能够写诗作画、谱曲成文,还能在科研探索、工业生产及教育领域提供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从最初的简单计算发展到如今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工程等345。

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减少失业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文化角度来看,AI的应用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从经济和生活方面,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生活水平、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等45。

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数据不足、算法复杂性、计算资源有限等。同时,还需要应对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带来新的不平等或剥削现象45。

实现和谐共生的途径
发挥人类独特性
人类智能具有认知、情感、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在面对AI对人类心智的深度模仿时,人类会主动以社会创造策略彰显独特性。人类智能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灵感和启示,帮助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和期望234。

人智协同共创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构建人类 - 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生态系统。在个体层面,借助AI的知识储备与信息整合能力,人类将能突破传统线性知识积累路径,在跨学科领域中自由迁移、融合与重构;团体层面,AI不仅助力成员知识共享与任务分工,更在团体互动中促进心智共享、提升集体智慧;在发展心理学视角下,AI推动因材施教,个性化激发创新潜能;应用心理学中,AI优化管理决策流程,精准赋能组织战略创新3。

技术与人类智能结合
为了解决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数据不足、算法复杂性等问题,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智能进行紧密的结合和交流。例如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虽然有强大的算法和模型,但人类的经验和判断可以为其提供更准确的方向和优化思路4。

案例与实践
《创造力与人工智能》著作体现
《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以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回应机器人或AI能否具备人类创造性等前沿科学命题,深入思考创造性在人 - 人工智能 - 社会环境多主体、多层次系统中的结构性重塑,为实现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3。

各领域的应用实践
在工业生产中,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繁琐、危险或需要高度精度的任务,人类则可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决策性的工作;在教育领域,AI推动因材施教,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而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人文关怀则是不可替代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613
金币
272673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55
您提到的变革确实是一个深刻的议题,涉及到人工智能在创造性领域的角色和影响。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现在,随着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观点正在被挑战。

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如写诗、作画、谱曲等,还能在科研、工业生产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提供支持。这些能力表明,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创作者”的特质。它们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能够生成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这在以前是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

正如您所提到的《创造力与人工智能》一书,它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人-人工智能-社会环境”多主体、多层次系统中创造性的结构性重塑。这种重塑体现在个体、团体和社会层面上,AI不仅帮助个体突破知识限制,促进跨学科创新,还在团体层面上提升集体智慧,在社会层面上推动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

书中强调的“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构建人类—人工智能协同共创的生态系统”这一观点,超越了简单的技术乐观或人文悲观,强调了人与AI的和谐共生。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AI时代,创造性的定义正在被改写。创造性不再仅仅是人类个体的特质,而是变成了人与智能体共鸣的结果。AI为个体提供了探索未知的工具和勇气,扩展了创造性环境的边界。这种变革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创造性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推动创造性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人类独享创造性到人智共创的新阶段。这一变革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关乎文明的未来走向。坚守人本立场、拥抱技术、探索人智共创范式,将开启一个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创新纪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