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阅读
  • 2回复

[猎奇]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185
金币
74389
道行
37009
原创
2316
奖券
4676
斑龄
133
道券
101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2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45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11) —



在古代,皇帝的身份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能够在宫中担任一官半职是当时所有士人的梦想,也是门第显赫、家族荣耀的象征。为了进入宫中,不少书生拼尽全力、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可以说,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越了现代的公务员考试。进入皇宫成为朝廷的一员,几乎是每个士人的终极目标,然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然而,权力的诱惑也让不少皇亲国戚为了继承皇位,不惜一切代价。兄弟阋墙、争权夺利的情况常常发生,甚至以血腥的方式争夺这象征无上权力的皇位。可是,皇位如此难得,皇帝的圣旨作为至高无上的命令,是否也有可能被伪造呢?在当今社会,随着防伪技术的发展,二维码、光标防伪等技术无所不在。但如果放眼古代,科技尚未发达,皇帝的圣旨究竟是如何防止伪造的呢?

观看历史剧时,我们常能听到太监在宣读圣旨时开口的第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似乎只是理所当然的开场白,但其中却暗藏了防伪的“科技”。特别是这“奉天承运”四个字中的“奉”字,其实是防伪设计的一部分,极具巧妙。

再回顾电视剧中的场景,太监宣读圣旨时总是将圣旨展开,清晰可见圣旨的颜色大多为明黄色,材质通常选用锦缎。这些圣旨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细致的讲究。每一份圣旨上都绣有独特的图案,通常以祥云图案为主。特别是在“奉天承运”这句中的“奉”和“天”并不是同一块区域内的图案,而是分开来绣的,其中“奉”字通常位于右边的祥云图案上。



如果有机会参观博物馆中的圣旨真迹,就能感受到古代工艺的精致与智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奉”字并非普通的书写,而是由绣女们用一针一线精心绣上去的。更为特别的是,圣旨中的祥云图案每一份都不同,而“奉”字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每份圣旨的细节差异,是防伪的关键。

对于伪造者来说,假冒一份圣旨并非易事。首先,他们需要找到能与宫中绣女媲美的技艺高超的工匠,然而,普通人能轻易找到这样的能人吗?其次,还需要选用与宫中所用相似的高档绸缎,而这些材料本身就价值不菲,伪造起来的成本极为昂贵。即便具备了足够的技巧和材料,圣旨的卷轴材质也是一大难题。

圣旨的卷轴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其材质的选择直接与官员的品级挂钩。五品以上的官员,其圣旨的卷轴常用石材,如各种珍贵玉石、象牙、金银等。古人欲伪造一份圣旨,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工艺费用,还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若是被人察觉为伪造,那不仅是欺君之罪,甚至会连累九族,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圣旨的颜色和形式也有着严格的区分。我们提到的明黄色圣旨,仅仅是最低品级的官员所用。不同品级的官员,其圣旨的颜色会有所不同,甚至高品级的官员可能使用三色或五色圣旨。就如同官服和官帽的区别,圣旨的颜色、图案和卷轴材料都会体现出官员的阶级和皇帝对其的宠爱程度。



此外,圣旨是由皇帝口述,经过代笔官员书写的。每一位被赐予圣旨的官员都必须妥善保管,因为圣旨不仅仅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若圣旨受到不敬,轻者被贬职流放,重者甚至丧命。正因如此,官员们通常会将圣旨保存在专门的房间里,小心存放。任何想要伪造圣旨的人,几乎不可能得知这些圣旨的具体存放位置。

在圣旨的颁布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审核程序。每份圣旨都会经过层层官员的审查和批准,除了皇帝的宝章,各级审核官员的个人印章也会逐一盖上。这些印章的存在,使得任何伪造者想要复制圣旨,都面临极高的风险。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份圣旨就会被视为无效,皇帝会下令严查。



因此,要伪造一份圣旨,除了要获取合适的材料,还需要能够模仿皇帝以及众多官员的印章。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高风险使得伪造圣旨几乎变得不可能,几乎没有人会冒着被满门抄斩的风险去造假。



如今,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古代科技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伪造圣旨几乎不可能了。与现代的高科技伪造相比,古代的防伪手段虽然简朴,但其成本、难度以及风险更是无法比拟。任何试图造假的行为,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更可能为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希望大家能从这些历史细节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精巧。如果您有不同的见解或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大家分享。



1条评分金币+10
huozm32831 金币 +10 - 昨天 20:2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20
金币
263391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8:10
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
在古代,皇帝的圣旨作为至高无上的命令,几乎没人敢伪造,这与圣旨本身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圣旨第一个字的独特设计
“奉”字的位置与绣制方式:我们常听到太监宣读圣旨时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中“奉”字是防伪设计的一部分。圣旨上绣有祥云图案,“奉”字永远在第一朵祥云上(或右边的祥云图案上),且这个“奉”字不是毛笔写的,而是人工一针一线缝上去的。每一份圣旨的祥云都是手工缝制,位置大不相同,所以“奉”字位置也各异。古代人若想造假,首先得找能缝制圣旨的能工巧匠,这非常困难。
“启字”的严格要求:圣旨的第一个字被称为“启字”,它代表皇帝的意志和命令。其选择非常严格,必须是具有神秘、神圣、权威的字,通常是难以书写或很少出现的字,如藉、乾、玄等,这些字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寓意,能体现皇帝的权威和智慧,且要与后面的文字相衬托,使整个圣旨更加鲜明、清晰、有力。

圣旨材质与工艺的特殊性
布料珍贵:圣旨所选用的布料极为稀少和贵重,不是达官显贵难以承担这笔费用。用如此昂贵的材料造假圣旨,成本太高,而达官显贵们没必要冒着全族被诛的风险去做这种傻事。
图案绣制精细:每一份圣旨上都绣有独特的图案,通常以祥云图案为主,且“奉”和“天”分开绣。这些图案的绣制需要高超的技艺,普通伪造者很难找到能达到这种工艺水平的人来制作。
卷轴制材费用高:圣旨的卷轴材质选择与官员品级挂钩,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卷轴常用石材,如各种珍贵玉石、象牙、金银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圣旨颜色与品级的严格区分
颜色体现品级:史实显示,真正的古代圣旨不止黄色一种颜色。黄色圣旨一般给低品级官员,高品阶官员的圣旨颜色会依据品级和皇帝信任度升级为三色、五色等。圣旨上绣制的图案也会根据官员品级有所变化,祥云瑞鹤等图案是给五品以上官员缝制的,低品级官员只有黄色蚕丝的圣旨。
保存要求严格:被赐予圣旨的官员必须将圣旨妥善保存,若圣旨没保存好甚至丢失,便是大罪,可能会受到皇帝轻罚(如被打个半残、发配边境)或重罚(性命攸关)。所以官员们会把圣旨藏在秘密地方,伪造者很难偷窃回去参考。

圣旨制作的严谨流程与审批
制作步骤严谨:古代制作圣旨一般要经过起草圣旨(皇帝亲自起草确定内容后交内阁或秘书处审核)、制作草稿(在纸张上写出文字并多次涂改校对)、制作真本(将内容写在正式纸张上并盖皇帝印章)、盖红印(与红印合并用绳子扎牢后交皇帝签名)、盖蓝印(在圣旨右下角盖上代表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蓝印)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术和素质。
层层审批把关:造假圣旨要把涉及的部门连同皇帝信宝一起造假,难度极大,风险极高。而且参与造假的人数越多越容易暴露,一旦被皇帝知晓,造假者必定会被处以极刑。

皇权威慑与法律严惩
皇权至上:在古代制度森严、皇权至上的环境下,圣旨代表着皇帝本人,有着极高的权力象征。皇权对人们的威慑力强大,很少有人敢于挑战这种权威。
法律严惩:伪造圣旨是欺君之罪,会连累九族,后果不堪设想。如此严重的惩罚让人们不敢轻易尝试伪造圣旨。

圣旨制式的演变与规范
不同朝代对圣旨有不同的规范。例如唐代要清楚不同圣旨的撰写格式,元代圣旨用蒙古语撰写,明代光皇帝印信就有24枚,伪造圣旨前要先刻好这些印信。总之,不论哪个朝代,伪造圣旨都要经历重重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636
金币
272917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2:59
古代圣旨的防伪艺术

在古代,皇帝的身份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能够在宫中担任一官半职是每位士人的梦想。然而,进入皇宫成为朝廷的一员竞争异常激烈,其难度甚至超越了现代的公务员考试。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的圣旨作为至高无上的命令,其防伪手段自然也是极为讲究的。

“奉天承运”的巧妙设计

观看历史剧时,我们常能听到太监宣读圣旨时的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看似理所当然的开场白,实则暗藏了防伪的“科技”。特别是“奉天承运”这四个字,其中的“奉”字是防伪设计的关键。圣旨展开后,清晰可见“奉”字通常位于右边的祥云图案上,这是由绣女们用一针一线精心绣上去的,而非普通的书写。每一份圣旨的祥云图案都不同,而“奉”字的位置也不固定,这种细节差异正是防伪的关键所在。

材质与技艺的双重防伪

圣旨的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细致的讲究。圣旨的材质通常选用高档的锦缎,每一份圣旨上都绣有独特的图案,以祥云图案为主。对于伪造者来说,要找到能与宫中绣女媲美的技艺高超的工匠已非易事,更何况还需选用与宫中相似的高档绸缎,这些材料本身就价值不菲。因此,伪造圣旨的成本极高,风险也极大。

圣旨的卷轴与颜色

圣旨的卷轴材质同样是一大难题。五品以上的官员,其圣旨的卷轴常用石材,如各种珍贵玉石、象牙、金银等。不同品级的官员,其圣旨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甚至高品级的官员可能使用三色或五色圣旨。这种颜色和形式的严格区分,进一步增加了伪造圣旨的难度。

严格的保管与审核程序

圣旨不仅仅代表了皇帝的意志,更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官员们必须妥善保管圣旨,因为任何对圣旨的不敬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圣旨通常会被保存在专门的房间里,小心存放。这一系列的保管措施,使得任何想要伪造圣旨的人几乎不可能得知这些圣旨的具体存放位置。

此外,圣旨的颁布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审核程序。每份圣旨都会经过层层官员的审查和批准,除了皇帝的宝章,各级审核官员的个人印章也会逐一盖上。这些印章的存在,让伪造者面临极高的风险。如果伪造圣旨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份圣旨就会被视为无效,皇帝会下令严查。

伪造圣旨的极高风险

因此,要伪造一份圣旨,除了要获取合适的材料和模仿技艺外,还需要能够模仿皇帝以及众多官员的印章。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高风险,使得伪造圣旨几乎变得不可能。与现代的高科技伪造相比,古代的防伪手段虽然简朴,但其成本、难度以及风险都是无法比拟的。任何试图造假的行为,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更可能为自己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结语

从这些历史细节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精巧,更能深刻体会到皇权的威严与不可侵犯。圣旨的防伪手段,不仅体现了皇帝对权力的绝对控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秩序和规则的严格遵循。在当今社会,虽然防伪技术日新月异,但古代的这些防伪手段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如果您对这些历史细节有不同的见解或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探讨更多关于古代文化、历史和技术的话题吧!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