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越南终于实现了南北的统一,但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争摧残,整个国家的人口骤减,最终仅剩不到四千万。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和平时期的正常水平,显示出战争对人口的巨大消耗。
更令新成立的政权忧心忡忡的是,战争不仅让越南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更严重破坏了人口结构的平衡。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部分地区女性人数竟然是男性的两倍,甚至在一些地方,女性数量达到了男性的三倍之多,造成了极其罕见且严峻的性别比例失衡。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越南在废墟上要如何重建人口,恢复社会活力呢?而令人痛心的是,为了实现人口恢复,越南政府推出的多种政策,对大多数女性而言却是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些措施令人震惊,带来了难以言说的苦楚。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越南的苦难其实从1945年就开始了。那一年,日本宣布投降,北越由胡志明领导迅速宣布独立,但当时法国殖民者仍然死守不肯撤离,他们不愿轻易放弃这片富饶的土地。
几年后,刚刚赶走日本侵略者的越南,又不得不面对法国军队的大举进攻,法国军队重新占领了西贡(今胡志明市),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抗法战争。越南与法国的抗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眼看抗法战争难以独自胜利,越南政府不得不向中国求助。中国的支持成为越南抗法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力量。可惜,百姓刚稍微喘息,新的侵略者美国又卷土重来。
从1955年到1975年,美国大肆干预越南内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越战后期,美国甚至派遣大量军队,试图迅速结束战斗,但越南人民的坚强抵抗让美军最终不得不黯然撤退。
美国撤军的背后,部分原因是长时间战争已让美国国内经济疲软不堪,民众对战争的不满情绪高涨,政府无法继续维持战争,最终选择撤兵。
1975年,北越攻占西贡,标志着越南终于统一,但这个国家却满目疮痍。三十年的战火让越南成为废墟,基础设施几乎全毁,尤其是青壮年人口遭受重创。
据统计,仅美越战争期间,正规军阵亡人数接近一百万,加上民兵和平民,死亡人数至少超过三百万。综合三十年战乱,越南损失了近八百万青壮年生命。
在兵源枯竭、劳动力紧缺,百废待兴的严峻形势下,迅速恢复人口成为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为此,越南采取了一系列强力措施,力图挽回人口损失。
政府开始积极推动生育政策,通过官方宣传鼓励多子多福,将生育数量直接与国家命运挂钩。1976年,越南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可享受现金补贴、粮食补助及税收减免。同时,女性法定婚育年龄被降至16岁,以促进早婚早育。
更为极端的是,政府默许甚至鼓励“一夫多妻”制,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成为缓解男女比例失衡的手段。这种现象不仅是容忍,甚至被变相鼓励,成为战后人口恢复的“非常规”政策。
例如,安江省一名35岁退伍军人光荣回乡,竟被多达十几名女性轮流照顾生活起居,并为其生育子女,这在当时并非罕见。
越南政府还强化行政干预,生育被视为“伟大事业”和“公民义务”,不配合生育的女性会面临严厉惩罚。有传闻称,一位护士因拒绝生三胎,被送往“思想培训班”改造,后来因“不合作”被解雇并遣往农场劳动。
一位阮姓妇女回忆称,当时生育如同“国家命令”,拒绝者不仅要接受反复的思想教育,甚至会被削减粮食和土地配给,几乎无人敢公然抗拒。
政府甚至强制为女性安排婚配,退伍军人或残疾军人会被“安排”多名妻子,村干部有权指定女性参与国家的人口计划。村民们惧怕得罪干部,害怕自家女性被强行安排。
有妇女控诉21岁时被村干部强制嫁给一名残疾老兵,父亲反对后遭劳改,最终失去一只眼睛,显示当时农村对反抗婚配安排的严酷打压。
更离谱的是,政府实行极端生育管理,农村妇女需定期向村部报告月经周期,一旦产后半年就被强制准备怀孕,完全忽视女性健康风险。
妇联干部甚至公开表示:“谁不生育就是敌对思想”,把生育视为政治任务。1980年政策升级,生三孩母亲获得三个月粮食补贴,生十孩以上者获“英雄母亲”称号和终身津贴。
在强制和激励政策下,越南人口快速恢复。到了80年代中期,人口从统一时的四千多万迅速增至六千多万,1975至1985年间女性平均生育率高达5.3。1992年越南才正式禁止一夫多妻制。
然而,这“人口奇迹”背后,是女性付出的巨大健康代价。频繁生育导致大量妇女死于难产和产后感染,许多人的身体逐渐垮塌。
尊严被践踏,权利被剥夺,强制婚配和一夫多妻制严重损害女性地位。尽管1992年法律禁止一夫多妻,负面影响依然深远,严重阻碍了越南性别平等进程。
讽刺的是,1995年越南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生育数量。此前获得津贴的“英雄母亲”因此失去福利,曾被迫多育的妇女又被要求接受“思想教育”。
如今,面对日益下降的出生率,越南政府又开始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早婚早育,呼吁多生孩子。
可见,越南女性在追求真正男女平等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这段历史不仅令人叹息,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
如果需要调整风格或者加重某些细节,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