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赶到梨香院,准备向王夫人汇报刘姥姥的事情。恰好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在屋里谈话,周瑞家不好打扰,便悄悄跑到宝钗的房间去聊。姐妹俩谈论了很久,直到听到周瑞家的声音,王夫人才喊她进来。
原本,周瑞家只是简单汇报完工作后准备离开,这时薛姨妈让香菱拿出一个匣子,匣子里装的是十二支用纱包裹的宫花。薛姨妈表示这些花白放着可惜,于是让周瑞家带回去,分别送给贾府的三位姑娘,每人两枝。剩下的六枝,其中两枝给了林姑娘,四枝则是送给了凤姐。王夫人对妹妹说,还是留着给宝丫头吧,没想到她们竟然想着要送给别人。薛姨妈则告诉王夫人,宝丫头有些古怪,不喜欢这些花花草草的东西。
看到这里,难免让人觉得奇怪。薛姨妈为什么无缘无故地送出十二支宫花,并且要周瑞家带过去,似乎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似的。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薛姨妈和薛蟠最初带着宝钗进京的目的,正是为了参加宫女选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选妃”制度。然而,进入贾府后,这个选秀的事情突然被搁置,反而在《红楼梦》第八回提到了“金玉良缘”。
根据清朝的选秀制度,旗女必须参加选秀,否则不能自由婚嫁。很明显,宝钗未能成功入选,而《红楼梦》第七回中的宫花,正是一个未被选中的标志。曹家是内务府的包衣,曹雪芹自然熟悉旗人选秀的礼仪与程序,因此通过宫花这一象征,隐晦地表达宝钗未能选中的情况。这一点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薛姨妈为何如此大张旗鼓地送宫花,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宝钗落选了。
薛姨妈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地送宫花呢?
薛家虽为皇商,名义上隶属于内务府,但宝钗参加的选秀并非选妃,而是选宫女。选妃和选宫女,差别可大着呢。清朝时期,旗人之间讲究严格的等级与门第。同为旗人,出身和等级却差别巨大。内三旗的旗女参加的选秀大多会被分配为宫女,而外八旗的旗女则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妃子或是王爷的福晋。显然,选妃与选宫女之间的差别如天壤之别。
很多内务府的旗人并不愿意让女儿去做宫女,特别是宫女的差事极其苦累,大多数入宫的旗女都要在宫中呆十年,而到了25岁时,出宫时往往错过了婚嫁的好年华。更别提,许多住在京外的旗人家庭像薛家一样,要长途跋涉送女儿参加选秀,虽然花费巨大且艰辛,但如果错过一次选秀,就得等下一年再来。更重要的是,选中的女儿一旦成为宫女,便几乎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几乎不可能自由婚嫁,除非被撂牌子。
有些有背景的家族会尽量避免让自己的女儿入宫,顺治帝的保姆朴氏家族就曾因立下战功,获得了特殊待遇——不必让未婚女性参加选秀。这些家族更希望自己的女性能够自由婚嫁,而不是被困在宫中。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理解,薛姨妈为什么要送宫花给贾府的姐妹们了。她高调地把宫花送出去,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宝钗已经落选,可以自由婚嫁了。这样一来,贾家就成为了薛家提升社会地位的理想选择。
宝钗落选选秀后,薛姨妈并不觉得难过,反而高兴。她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宣布宝钗可以自由嫁人了,而这个消息正好为她接下来的“金玉良缘”铺路。在王夫人的支持下,薛姨妈显然是希望借助这个机会,让宝钗能嫁给宝玉,达成一桩好姻缘。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薛姨妈的做法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非常机智。薛家虽然是皇商,但在清代社会中,地位仍然较低。薛姨妈将宝钗的婚事视为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希望通过这段婚姻提升薛家的地位。在儿子薛蟠没有出息的情况下,薛姨妈自然把希望寄托在了宝钗身上。
虽然薛姨妈的动机是为了女儿的婚事,但也可以看出她高超的情商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她通过送宫花这一举动,不仅让贾家知道宝钗的情况,还为她自己和家族争取了更多的机会。
之后,随着贾元春回家省亲,金玉良缘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而随着宝钗的落选,贾母在端午节时赐婚宝钗和宝玉的安排,也为这一段传奇婚姻奠定了基础。
通过薛姨妈的一番运作,宝钗成功落选选秀,这成了她家庭的重大喜事。而对于薛姨妈来说,女儿不必去宫中受苦,也可以自由婚嫁,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其实,《红楼梦》中的这些细节,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薛姨妈为宝钗铺路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她作为母亲的聪明和坚定,也显示了那个时代内务府旗人之间复杂的婚姻与阶层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