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工业机器人造车忙
合肥汽车制造产业现状
截至2025年7月1日,合肥已集聚江淮、蔚来、大众等6家整车企业。2025年1月至5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46.6万辆,同比增长21.8%。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仅车身车间就装配了941台机器人,并达成了连接工艺的100%自动化率。
人形机器人在合肥车企的应用
上岗情况
2024年2月,一款名为WallkerS的国产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在蔚来汽车合肥工厂生产线正式上岗。该机器人由国内企业优必选于2023年研发,当年底亮相。它身高1.7米,搭载了41个高性能伺服关节以及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和惯性、测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统,拥有全面升级的视觉定位导航、手眼协调操作、步态控制、多模态路径规划垂域模型等技术,自主运动及决策能力大幅提高,可在工厂流水线实现精准安全同步的作业。在生产线上,WallkerS可以做安全带检测、车灯盖板质检、贴车标、3D物体定位等工作。
车企青睐原因
通用性强:虽然工业机器人(主要以机器臂为主)已经深度参与了汽车制造,但是汽车总装线上的很多工作,如贴车标、安装内饰等工作,工业机器人很难替代人类完成。而人形机器人由于能够模拟人类的动作和姿态,因此可以完成上述动作,从而提质增效。
研发门槛较低:汽车行业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以及人工智能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且与人形机器人研发有共同之处,二者从硬件到软件层面均有技术迁移的可行性,比如人形机器人的外部感知中视觉感知以摄像头、激光雷达、IMU为主,与电动车智能化产业链重合度高,对于车企而言,门槛得到了降低。
商业价值大: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解决车企熟练产业工人短缺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人形机器人广阔的市场空间也让车企去赢取这块大蛋糕2。
安徽在机器人产业的布局
政策支持
2024年初,安徽发布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提出要重点发展高端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至2027年,安徽将在人形机器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2023年12月6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明确提出要推动合肥和芜湖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先导区,力争到2026年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团队。
2024年9月8日,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 - 2026年)》,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推动机器人产业突破100亿元的规模,并激励更多创新团队在此领域内产生突破性进展。合肥市还承诺将提供每年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产业集聚
安徽打造了芜湖、马鞍山、合肥等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形成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的特色链条,给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研发、制造、推广提供了较为丰厚的产业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