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猎奇]明朝一大臣穿破衣上朝,朱元璋直夸他是清官,刘伯温:此人留不得 [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190
金币
74404
道行
37009
原创
2316
奖券
4676
斑龄
133
道券
101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243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7-11



历代英明君主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洪武帝。为什么会这样?历代君王施行的德政中,有的尚属完善,有的则未尽善尽美。——这是顺治皇帝的评价。

说起这位被称作“乞丐天子”的明太祖朱元璋,他曾当过和尚,讨过饭,做过小兵,最终成为了皇帝。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可谓坎坷曲折,他从社会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得以坐上皇位。普通人难以想象他所承受的痛苦与磨难。

除了他自身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朱元璋在用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麾下不乏名将如蓝玉、徐达、常遇春,也有谋士如刘伯温、李善长。可以说,当时天下所有有才干的武将和文臣,都纷纷归附于朱元璋。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即便是有卓越识人的朱元璋,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他手下就有一位官员,长期穿着破旧衣服,朱元璋多次称赞他是清廉之人。

刘伯温曾上奏朱元璋提醒道:“此人不能久留。”起初,朱元璋不以为意,但事实最终证明了刘伯温的判断是正确的。究竟这人是谁?他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细说一番。



故事得从朱元璋起兵反元讲起。那时,正是元朝末年,元顺帝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他既不善于治理国家,也不懂军事,既不能开疆拓土,也无法安定江山。

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万分。元顺帝不仅不救灾安民,反而加重赋税。朱元璋的父母在这样的困苦中饿死,正因如此,朱元璋才无奈出家当和尚,以讨饭为生。

那时旱灾蝗灾频繁,饥荒肆虐,疫病横行。太祖朱元璋十七岁时,父母兄弟相继去世,家贫无力安葬。元顺帝的种种残暴行为,激发了各地农民的起义,许多百姓自发聚集,誓要推翻元朝,其中最具声势和战斗力的就是红巾军。

彼时,朱元璋已脱离寺庙,投身红巾军,多次战斗中逐渐成为领袖。元顺帝深知朝廷军队无法抗衡起义军,便派遣大臣四处招抚,企图安抚他们。

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起兵于濠州。



巧合的是,故事主人公张昶就是元顺帝派去招安朱元璋的使者。初见朱元璋时,张昶绘声绘色地描绘着荣华富贵、美人如云的未来,试图说服朱元璋归顺。



面对各种美好承诺,朱元璋神色凝重,半天只淡淡回答:“不去。”



随后,朱元璋让张昶留在红巾军中,虽说张昶不情愿,却无法违抗。

无奈之下,张昶便留了下来。随着红巾军势力渐长,朱元璋逐步统一南方十四省,元朝北方朝廷摇摇欲坠。



时机成熟,朱元璋在南京即位称帝,定国号“大明”。新朝刚立,必需制定律法,此时朱元璋想到了张昶。

其实朱元璋从第一次见到张昶便对他极为赏识,认为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张昶才干出众,精通历史典故,对国家制度设计颇有建树。

当朱元璋召见张昶时,盛赞他是清官楷模。只见张昶身着粗布麻衣,步履稳健走进朝堂,让朱元璋眼前一亮。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群臣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张昶作为前朝户部尚书,却仍穿破旧衣服,这令朱元璋非常高兴。

朱元璋连声称赞张昶的朴素装束是清廉的象征,并鼓励群臣效法张昶,脱去华服,统一穿布衣。

这时,只有刘伯温察觉不对,私下找到朱元璋警告说:

“张昶心机深沉,不能留。”

当时的朱元璋根本不理会刘伯温的话,反倒认为刘伯温是嫉妒张昶受宠,频频批评刘伯温。

然而,朱元璋很快就尝到了不明智的苦果。

他一边劝刘伯温放下偏见,一边重用张昶,甚至让他负责修订《大明律》,这在当时权力极大。

张昶对修律法的成功与否关乎明朝政治的稳定与未来发展,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机遇。



但张昶心中却无喜色,他心系元朝,思念妻儿多年未见,他们仍居住在元大都。

元顺帝虽然以为张昶已死,但依旧封赏了他的父亲,这让张昶笃信只要回元朝必定能官运亨通。



他私下对朱元璋说:

“若能归元,富贵不失。”

于是,张昶开始谋划离间,首先采取劝说策略,建议朱元璋将战争交给将军,自己则安享皇帝生活。

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张昶此言无异于教朱元璋做昏君,削弱其威信。

朱元璋并非愚笨,立刻拒绝提议,并在心中对张昶起了警觉。



他心想,张昶欲为“赵高”——意指阴险权臣。



第一个策略失败后,张昶转而用第二招:借修律法之机,大幅加重刑罚,严苛治民,意在损害朱元璋民望。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张昶正是将朱元璋推向危机边缘。

但朱元璋并未上当,他表面顺从,暗中否决张昶的法令。

张昶因此惊恐,朱元璋派杨宪调查其一切。

某日,杨宪假托探访好友之名进入张昶府邸,彼时张昶因不被采纳而愁眉苦脸,身体也大病一场。

他深知杨宪刚正不阿,一旦查出自己心向元朝的秘密,必将身陷囹圄。

事与愿违,杨宪果然在张府找到一封家书,信中张昶坦言:

“身在江南,心在塞北。”

朱元璋一看信件,顿时心中明了,认定张昶是卧底间谍。

这才相信刘伯温之前的警告,迅速下令逮捕张昶。

当张昶被押至面前,年迈的他依旧挺胸直视朱元璋,断然说道:

“我已决心叛变,不可宽恕。”

朱元璋听罢,明白张昶志在名垂青史,宁死不屈。

于是顺应其意,将其处死。

历史无绝对好坏,张昶虽为间谍,但对元朝忠心耿耿。



胜负难判人心善恶,张昶的赤诚之心,值得后人敬佩。

也许正因如此,一向严厉的朱元璋,才赐他一个干脆利落的死法。

元至正二十七年六月,参知政事张昶被诛。

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参考:《明史》

---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07-0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01
历史事件背景
这一故事源自明朝初年的真实历史事件,涉及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及其谋士刘伯温(1311-1375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严苛的反腐政策,经常以“清廉”为标准奖赏或惩处官员。当时,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朱元璋多疑,常以“锦衣卫”监视官员。刘伯温作为开国功臣,以足智多谋著称,常为朱元璋提供关键建议。这个事件反映了明朝初期政治环境的残酷和虚伪清廉的危害。

事件描述
故事中的大臣是杨宪(生卒年约1330-1370年),他原为朱元璋的部下,后升任中书省参政(高级官员)。据《明史》记载,杨宪为博取朱元璋信任,故意穿着破旧衣服上朝,以示自己生活俭朴、清正廉洁。朱元璋见状大加赞赏,称他为“清官”,并以此激励其他官员效仿。然而,刘伯温在朝堂上观察到杨宪的行为后,私下对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意指杨宪不可信任,必须除掉。刘伯温的警告基于对杨宪性格的洞察:他认为杨宪的“清廉”是伪装,旨在掩盖其野心和贪婪。

刘伯温的洞察
刘伯温的判断基于几个关键观察:

虚伪表现:杨宪的破衣行为过于刻意,与他的实际生活不符(历史记录显示,杨宪私下生活奢侈)。刘伯温认为这是“诈清廉”,目的是通过表面功夫获取权力。
政治野心:杨宪曾参与派系 斗争,试图排挤其他功臣(如李善长),刘伯温推测他有谋反之嫌。
朱元璋的多疑性格:刘伯温深知朱元璋对官员的猜忌,若杨宪的伪装被揭穿,可能引发更大动荡。因此,他主张提前处置以维护朝局稳定。 这一洞察体现了刘伯温的深谋远虑:他并非主张滥杀,而是基于对人性弱点的理解,认为虚伪清廉比公开贪污更危险,因为它会腐蚀朝廷公信力。
最终结果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杨宪在1370年被指控“谋逆”和“贪腐”,经审讯后被处死。这一事件成为明朝初年大案的一部分,随后朱元璋发动“胡惟庸案”(1380年)等清洗行动,处决了数万名官员,进一步强化了皇权专制。杨宪的下场警示了官员:表面清廉若为虚假,终将招致杀身之祸。

历史意义
此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启示:

反腐教训:朱元璋的“清官”标准虽旨在整顿吏治,但易被利用,导致冤案。这反映了古代反腐运动的局限性——过度依赖表面现象而非制度监督。
刘伯温的智慧:刘伯温的预警彰显了洞察人性的重要性,他的策略帮助朱元璋避免了潜在叛乱,但也加剧了明朝的恐怖统治。
现代启示:在管理学中,这警示我们:诚信比形式主义更重要;在历史学中,它被视作明朝专制政治的缩影,影响了后世对清廉与权力的讨论。
总之,这个故事出自《明史·杨宪传》,是研究明朝政治史的重要案例。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7-0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4
金币
27316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7-01
朱元璋与张昶的故事:忠诚与背叛的较量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乞丐到皇帝,他不仅凭借自身的坚韧不拔和卓越才能,还善于用人,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英明君主,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张昶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

张昶的忠诚与背叛

张昶是元朝派往朱元璋军中的使者,初见朱元璋时,他试图说服朱元璋归顺元朝。然而,朱元璋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将张昶留在了军中。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不断壮大,张昶逐渐成为其重要幕僚,负责制定律法等重要事务。

尽管张昶在表面上表现得极为忠诚,甚至穿着破旧的衣服以示清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未曾改变。他思念元朝,思念妻儿,渴望回到元大都继续为元朝效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昶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试图离间朱元璋与群臣的关系,并通过修律法来削弱朱元璋的威信。

朱元璋的警觉与决断

朱元璋并非愚笨之人,他很快就察觉到了张昶的异心。在刘伯温的提醒下,朱元璋开始对张昶产生了怀疑。最终,通过杨宪的调查,朱元璋发现了张昶写给家人的信件,信中明确表达了他对元朝的忠诚和对朱元璋的不满。

面对张昶的背叛,朱元璋果断采取行动,将其处死。这一决定不仅显示了朱元璋的决断力,也体现了他对忠诚的重视。

历史的评价

张昶的故事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他是忠诚的象征,为了元朝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有人认为他是背叛者,利用朱元璋的信任进行破坏活动。无论如何,这一事件都反映了朱元璋在用人方面的谨慎和决断。

结语

朱元璋作为一代英明君主,其用人之道值得后人深思。尽管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最终他还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果断措施。这正是他能够建立并巩固大明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7-03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