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猎奇]宋朝皇子有多难?想封王想到望眼欲穿,好不容易封王还不能继承[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2) —

在宋代,封爵制度有一条非常特殊的原则,即“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的宗室成员,同样适用于皇帝的亲生儿子和同胞兄弟。这一点与唐代的封爵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
回顾唐代之前的封爵制度,皇子大多都会被直接封为王,几乎没有例外。而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据南宋史家李心传在《朝野杂记》中的记载,“皇子初除防御使”成为了普遍的做法。太宗之后,皇子们的封号逐渐有了不同:或封王、或封国公,甚至有的封为郡王、郡公。神宗时期,皇子的封号更为讲究,初始皆为节度使,封国公,经过一段时间的升迁,才开始封王,并兼任两镇,最终甚至加授平章事和司空等重要职务。正如元代历史学者马端临所指出,尽管皇子最终必定封王,但其升迁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非立即封王。

南宋学者陈傅良对此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并且特别强调,艺祖追溯古制,不仅仅是封王礼制,还体现了其独具的深远政治眼光。他认为,宋代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平衡了皇权与宗室之间的关系,确保了皇室的稳固。
然而,防御使只是一个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的环卫官职,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职权。对于这个职位的细节,《宋史》卷169《职官志九·爵》中也有专门的记载,宋代的封爵制度共分为12个等级。根据北宋学者刘随的观点,亲王的儿子不能再封为郡王,而一旦亲王去世,其子孙将不再继承王位。这种制度与唐代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唐代的亲王子孙可以继续继承王位,而宋代则不允许继承父亲的爵位。

元代史家马端临对比唐宋制度时指出,唐代的亲王封爵通常是代代相传的,王爵并非暂时性的,而是一个世袭的荣誉。而宋代则不再沿用这一传统,皇子的王位只是暂时性和个别性的,且其子孙不再自动继承父辈的爵位。马端临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史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宋代的封爵制度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与唐末五代时期的动荡局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学者司马光曾指出,自唐末以来,王公以下的爵位几乎不再承袭。虽然宋代的统治者尝试恢复古代礼法,但他们所推行的制度已经和“古礼”相去甚远。

北宋仁宗在1044年曾下诏,首次封了十位王侯,包括宋太祖的弟弟赵廷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及赵德芳等人。即便如此,宋代的封爵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局限。直到1068年,宋神宗才在熙宁元年下诏要求“王太祖之后,世世勿绝”,但这种设立嗣王的做法,依然仅仅局限于特定情况,而非普遍实施。

到了元丰年间,嗣王这一职制依旧是存在争议的,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嗣濮王”、“嗣秀王”、“嗣荣王”和“嗣沂王”四个爵位,这些王位的继承人往往是皇帝的养父或生父后代,而非普通的宗室成员。因此,刘随的“亲王既没,不立嗣王”的说法依然可以成立。
宋太祖在973年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居于宰相之上,但仅仅十年后,宋太宗便改变了这一制度,明确提出亲王的地位应低于宰相。特别是在983年,宋太宗发布了一项命令,要求宰相的职务应低于亲王,并强调,亲王虽位高,但并不承担实际的行政职能。

这一改变显现了宋代对于皇权集中的高度重视,宋太宗明确表示,藩邸的任务只是“奉朝请而已”,即亲王仅仅是在形式上有地位,而不应参与政治事务。宋代的亲王制度完全不同于唐代。唐代的亲王府机构庞大,亲王不仅拥有封地,还能设置官员,拥有实质的权力。与之相比,宋代的亲王府则简化了很多,官员人数极少,几乎没有行政职能。
例如,《宋史》卷162《职官志二》中指出,宋代亲王府的官员设置极为简朴,通常只有少数几个职位,且大多没有实质职权。这与唐代亲王府的庞大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唐代亲王府有多达1040名官员,而宋代则远远无法企及。

不仅宋代亲王不再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连东宫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唐代的东宫是一个独立的“朝廷”,拥有大量的官员和资源。相比之下,宋代的东宫则是一个相对简朴的机构,皇子和太子所承担的职能仅限于“问安视膳”,甚至不允许参与政事,避免出现对权力的过度干预。
就像宋太宗所言:“藩邸之设,止奉朝请而已。”在宋代,太子的职能几乎完全变成了礼仪性的任务,不再承担实际的统治权力。这种安排也体现了宋代皇权的集权化趋势。

此外,宋代虽有太子监国的例外情况,但这往往出于特殊原因。在天禧年间,宋真宗因病重,由太子监国,但这一举措遭到了许多士大夫的反对。因为太子监国的设立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隐患,太子可能因拥有实权而产生篡位之心,导致政治不稳。

总的来说,宋代的宗室制度与唐代的巨大差异在于,宋代的皇子们几乎没有实际的权力,他们的职责局限于礼仪和象征性的职能。这种制度的改变与宋代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密切相关。
---
如果你对历史有兴趣或有更多话题想探讨,随时欢迎私聊或者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07-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01
宋朝皇子封王及继承之难
封王不易
初封非王
唐代以前,皇子很少有不直接封王的。但宋代不同,据南宋史家李心传《朝野杂记》中《皇子除官例》记载,祖宗故事,皇子初除防御使。防御使是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的一种环卫官,既不驻本州,又无职掌。太宗以后,皇子或封王或封国公,其间亦有封郡王、郡公者,但皇子封王迁转有次第,不遽封。如神宗的儿子们最初均任节度使、国公,之后逐步晋升为郡王,最后才可能成为王并兼任两镇,直至加封司空。

封王有过程
虽然皇子必定会被封王,但要经过一定的晋升顺序。宋代的封爵分为12等,皇子封王并非一蹴而就,要经历从低级封爵逐步晋升的过程。

难以继承王爵
亲王之后通常不封嗣王
唐代亲王则子孙袭封如故,虽多为虚名,但父殁子继,世世相承。而宋代不同,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宋代皇子之为王者,封爵仅止其身,子孙无问嫡庶,不过承荫入仕,为环卫官,廉车节钺,以序而迁,如庶姓贵官荫子入仕之例。必须历任年深,齿德稍尊,方特封以王爵,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袭。国朝旧制,诸王之后,用本宫最长一人,封公继袭,但继袭者不封王,只封公。北宋中期,一度宗姓几无一王。宋代嗣王出现较晚,并且只有嗣濮王、嗣秀王、嗣荣王、嗣沂王四种,且他们并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封爵制度变革原因
这种封爵制度的变化源于唐末五代的大动荡时期,自唐末以来,王公以下不复承袭。宋代某些统治者虽认为此制“非古”,“欲复古礼”,但推行的制度已与“古礼”不同。

其他限制
亲王长期序位于宰相之下
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曾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位居宰相之上,但太平兴国八年(983)十一月,宋太宗《令宰相立亲王上诏》称“藩邸之任虽崇,钧衡之寄尤重。聿分内外,须至等差”,自此后宰相序立在亲王之上。

亲王不典兵
汉代亲王“大率置官、法度之类,与天子等”,唐代初年唐高祖也广封宗室以威天下。而宋代除宋太宗在做开封尹时以亲王领兵(当时制度尚不严密)外,此后有“太子不可将兵”的禁忌,亲王不掌兵权。

太子不监国
前代曾赋予皇子“蕃屏王室”的职能,而宋代的亲王以至太子则“不责以事权”,不参与实际政务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7-0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7
金币
273171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7-01
宋代的封爵制度确实与唐代有着显著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在中央集权和皇权稳固方面的独特考量。以下是对宋代封爵制度及其特点的详细解析:

宋代封爵制度的特点

1. 循序渐进的封爵过程:
   - 宋代皇子的封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根据南宋史家李心传的记载,皇子最初被封为防御使,之后逐步升迁,最终才可能封王。这种逐步升迁的过程体现了宋代对宗室成员权力的严格控制。

2. 防御使的实际地位:
   - 防御使是一个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的环卫官职,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职权。这一职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予宗室成员一定的荣誉和地位,而不赋予实际权力。

3. 亲王及其子孙的封爵限制:
   - 根据北宋学者刘随的观点,亲王的儿子不能再封为郡王,一旦亲王去世,其子孙将不再继承王位。这种制度与唐代的世袭制形成鲜明对比,宋代的封爵制度更加注重防止宗室成员权力过大。

4. 亲王府的简化设置:
   - 宋代亲王府的官员设置极为简朴,通常只有少数几个职位,且大多没有实质职权。这与唐代亲王府庞大的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宋代对亲王权力的严格限制。

5. 东宫职能的变化:
   - 宋代的东宫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皇子和太子所承担的职能仅限于“问安视膳”,不允许参与政事。这种安排避免了对权力的过度干预,体现了宋代皇权的集权化趋势。

宋代封爵制度的历史背景

1. 唐末五代的动荡局势:
   - 历史学者司马光指出,自唐末以来,王公以下的爵位几乎不再承袭。宋代统治者在吸取了唐末五代动荡的经验教训后,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宗室制度,以防止权力过于分散。

2. 宋代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
   -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中央集权和皇权稳固,通过限制宗室成员的实际权力,确保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这种制度设计不仅防止了宗室成员对皇权的威胁,也维护了政治稳定。

3. 宋代士大夫的影响:
   - 宋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对皇权集中的支持和对宗室权力的警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封爵制度的设计。

宋代封爵制度的影响

1. 宗室成员的地位与权力:
   - 宋代宗室成员虽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但实际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地防止了宗室成员对皇权的威胁,维护了政治稳定。

2. 中央集权的加强:
   - 通过限制宗室成员的实际权力,宋代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皇权的高度集中。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有利于政治稳定,也为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 历史传承与创新:
   - 宋代封爵制度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在政治制度设计方面的独特智慧。这种制度设计不仅适应了宋代的政治需求,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宋代的封爵制度反映了宋代统治者在中央集权和皇权稳固方面的独特考量。通过循序渐进的封爵过程、防御使的实际地位、亲王及其子孙的封爵限制、亲王府的简化设置以及东宫职能的变化,宋代有效地防止了宗室成员对皇权的威胁,维护了政治稳定。这种制度设计不仅适应了宋代的政治需求,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7-02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