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封爵制度有一条非常特殊的原则,即“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普通的宗室成员,同样适用于皇帝的亲生儿子和同胞兄弟。这一点与唐代的封爵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
回顾唐代之前的封爵制度,皇子大多都会被直接封为王,几乎没有例外。而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据南宋史家李心传在《朝野杂记》中的记载,“皇子初除防御使”成为了普遍的做法。太宗之后,皇子们的封号逐渐有了不同:或封王、或封国公,甚至有的封为郡王、郡公。神宗时期,皇子的封号更为讲究,初始皆为节度使,封国公,经过一段时间的升迁,才开始封王,并兼任两镇,最终甚至加授平章事和司空等重要职务。正如元代历史学者马端临所指出,尽管皇子最终必定封王,但其升迁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非立即封王。

南宋学者陈傅良对此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并且特别强调,艺祖追溯古制,不仅仅是封王礼制,还体现了其独具的深远政治眼光。他认为,宋代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平衡了皇权与宗室之间的关系,确保了皇室的稳固。
然而,防御使只是一个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的环卫官职,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职权。对于这个职位的细节,《宋史》卷169《职官志九·爵》中也有专门的记载,宋代的封爵制度共分为12个等级。根据北宋学者刘随的观点,亲王的儿子不能再封为郡王,而一旦亲王去世,其子孙将不再继承王位。这种制度与唐代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唐代的亲王子孙可以继续继承王位,而宋代则不允许继承父亲的爵位。

元代史家马端临对比唐宋制度时指出,唐代的亲王封爵通常是代代相传的,王爵并非暂时性的,而是一个世袭的荣誉。而宋代则不再沿用这一传统,皇子的王位只是暂时性和个别性的,且其子孙不再自动继承父辈的爵位。马端临的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史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宋代的封爵制度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与唐末五代时期的动荡局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学者司马光曾指出,自唐末以来,王公以下的爵位几乎不再承袭。虽然宋代的统治者尝试恢复古代礼法,但他们所推行的制度已经和“古礼”相去甚远。

北宋仁宗在1044年曾下诏,首次封了十位王侯,包括宋太祖的弟弟赵廷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及赵德芳等人。即便如此,宋代的封爵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局限。直到1068年,宋神宗才在熙宁元年下诏要求“王太祖之后,世世勿绝”,但这种设立嗣王的做法,依然仅仅局限于特定情况,而非普遍实施。

到了元丰年间,嗣王这一职制依旧是存在争议的,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嗣濮王”、“嗣秀王”、“嗣荣王”和“嗣沂王”四个爵位,这些王位的继承人往往是皇帝的养父或生父后代,而非普通的宗室成员。因此,刘随的“亲王既没,不立嗣王”的说法依然可以成立。
宋太祖在973年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居于宰相之上,但仅仅十年后,宋太宗便改变了这一制度,明确提出亲王的地位应低于宰相。特别是在983年,宋太宗发布了一项命令,要求宰相的职务应低于亲王,并强调,亲王虽位高,但并不承担实际的行政职能。

这一改变显现了宋代对于皇权集中的高度重视,宋太宗明确表示,藩邸的任务只是“奉朝请而已”,即亲王仅仅是在形式上有地位,而不应参与政治事务。宋代的亲王制度完全不同于唐代。唐代的亲王府机构庞大,亲王不仅拥有封地,还能设置官员,拥有实质的权力。与之相比,宋代的亲王府则简化了很多,官员人数极少,几乎没有行政职能。
例如,《宋史》卷162《职官志二》中指出,宋代亲王府的官员设置极为简朴,通常只有少数几个职位,且大多没有实质职权。这与唐代亲王府的庞大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唐代亲王府有多达1040名官员,而宋代则远远无法企及。

不仅宋代亲王不再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连东宫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唐代的东宫是一个独立的“朝廷”,拥有大量的官员和资源。相比之下,宋代的东宫则是一个相对简朴的机构,皇子和太子所承担的职能仅限于“问安视膳”,甚至不允许参与政事,避免出现对权力的过度干预。
就像宋太宗所言:“藩邸之设,止奉朝请而已。”在宋代,太子的职能几乎完全变成了礼仪性的任务,不再承担实际的统治权力。这种安排也体现了宋代皇权的集权化趋势。

此外,宋代虽有太子监国的例外情况,但这往往出于特殊原因。在天禧年间,宋真宗因病重,由太子监国,但这一举措遭到了许多士大夫的反对。因为太子监国的设立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隐患,太子可能因拥有实权而产生篡位之心,导致政治不稳。

总的来说,宋代的宗室制度与唐代的巨大差异在于,宋代的皇子们几乎没有实际的权力,他们的职责局限于礼仪和象征性的职能。这种制度的改变与宋代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密切相关。
---
如果你对历史有兴趣或有更多话题想探讨,随时欢迎私聊或者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