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脂批说是伏元春之死 [2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185
金币
74389
道行
37009
原创
2316
奖券
4676
斑龄
133
道券
101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243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7-11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9) —



《乞巧》伏元春之死,是脂砚斋的自以为是,细扒这出戏,才知道所指另有其人。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在与祖母等长辈亲人见面叙旧伤感后,又领一众弟妹为园中各处景致题诗,最后,才到了观戏部分。

为了准备这一节目,贾府还特意到苏州买来十二位专门唱戏的小女孩子养在府中,成了贾府的家班,由贾蔷管理。



这一次听戏,贾元春一口气点了四出,其中

第二出的《乞巧》后面,脂砚斋批道:

《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脂砚斋是几百年来评批《红楼梦》最为著名的一位批书人,据某些红学家考证,他可能是史湘云的原型,总之,他与原著作者的关系非常亲近。因此,这么多年来,凡研究《红楼梦》,就不能忽略脂砚斋,而更多时候脂砚斋的批语成了金科玉律。

然而无论如何,脂砚斋毕竟不是作者本人,即便他自认为作者知己,也不能做到跟作者的思想心境“同理同源”,他也有“犯错”的时候。

譬如作者的笔下,晴雯的判词排在袭人之前,很明显晴雯是又副册的首钗。然而在第十九回,在写到花袭人拒绝被家人赎回一节,喜爱花袭人的脂砚斋竟然喜滋滋将花袭人封为又副册第一钗:

补出袭人幼时艰辛苦状,与前文之香菱、后文之晴雯大同小异,自是又副十二钗中之冠,故不得不补传之。

所以,脂砚斋的批语,固然很有价值,但并非可以每一条都能无条件相信。

譬如这一次的《乞巧》伏元春之死。



《乞巧》这出戏说的是什么?

这是洪升所作的《长生殿》一戏中的第二十二场,原名为《密誓》,讲的是杨贵妃七夕节夜里一人进长生殿乞巧,祈求唐明皇能与她天长地久:

拜告双星,伏祈鉴佑。愿钗盒情缘长久订,莫使做秋风扇冷。

这时,唐明皇偷偷跟来了,进来就扶起杨贵妃,问她偷偷来这做啥呢。

杨贵妃不好意思直接说出内心想法,就撒谎称是向七仙女乞巧,古代七夕节有女孩烧香向七仙女祈求女红手艺技巧的习俗。所以唐明皇也信以为真,就说了:

妃子巧夺天工,何须更乞。

意思爱妃你已经非常完美了,歌舞艺伎超群出众,不需要再乞巧了。

杨贵妃这才说了真话:

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心思终于露出来了,她要的是唐明皇对长长久久爱着她的承诺。本来就被杨贵妃迷得五迷三道的唐明皇,听了当然脑热,就安慰她呀,爱妃呀,你别伤感啦,咱俩的爱情,是谁都比不上的呀。

杨贵妃才不吃这一套,而是让他对着双星发誓:“乞赐盟约,以坚终始”。

就这样,两人携手焚香对着双星发誓互相爱着对方矢志不渝去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出杨贵妃担心失宠,要求唐明皇发誓永远爱她的小故事。

就是这么一出弥漫着爱情酸臭味儿的爱情戏,被脂砚斋说成埋伏元春之死的谶语。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整一部《红楼梦》中,能与杨贵妃身份相当的,也就只有贾元春了。然而细究起来,这种说法却很值得商榷。

首先,杨贵妃与唐明皇是真心相爱的,并且直到杨贵妃死去。而贾元春呢,却一直未曾受过宠。

虽然书中没有明写贾元春与皇帝的感情,但是从一些细节我们仍能看出蛛丝马迹来。

譬如贾元春封妃当天,是贾政生日,贾府摆宴吃酒,正闹着,只见有太监来宣贾政入朝,吓得合府人战战兢兢,惶惶不安。

按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元春已经入宫,至此至少也有六年光景,以宁荣二府的背景,贾元春在宫中行走这么多年,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号人,但凡贾元春生得姿容妍丽,就不会被冷落后宫多年。



另一面,如果贾元春一直被皇帝青睐,贾府必然也有耳闻并沾沾自喜,可是从贾政被召入宫中合家惶惶不安来看,贾元春入宫这么多年并没有给他们一点底气。所以,贾元春被封妃很突然,无论皇帝出于何种目的封她为妃,绝对不是因为宠她。

再说贤德妃这封号,很值得细品,历史上用两个字做妃号的非常少,一般来说,两个字都是妃子去世后作为谥号的。而这贤德二字,字面看就是因为品德素质取胜,与姿色才华无关。女德这东西,在古代就像她们身体的某处器官一样,绝大部分人都具备。而历史上宠妃该有的美色、才华,贾元春都没有,她不受宠,实在正常。

再有,贾元春省亲后不到五个月,忠顺王府的奴才就敢到荣国府和贾政毫不客气地找蒋玉菡,态度傲慢,举止无礼。但凡贾元春受宠,这忠顺王能不忌讳着点?怎么连他府里的奴才都敢跟”国丈“冷嘲热讽呢?



所以,将贾元春视为杨贵妃,而《乞巧》则暗示贾元春失宠而死,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了。

其次,若是单纯将贾元春和杨贵妃身份类比,暗示贾元春像杨贵妃一样死去,那就更不可能了。

我们知道,《长生殿》一共有五十场戏,《乞巧》仅仅是其中的一场,而且作为中间部分的戏,《乞巧》时期的杨贵妃和唐明皇还是你侬我侬、恩爱不绝的。若是要暗示贾元春跟杨贵妃一样死去,那就该用《惊变》、《埋玉》这些真正描写杨贵妃之死的戏。

所以,《乞巧》这出戏,与贾元春之死,扯不上关系。

那么作者想用这出戏暗示什么?曾有人认为这是暗示薛宝钗巧夺婚姻,按前面我们关于这出戏的解释,这种说法显然更要牵强了。而我个人则认为,这出戏,与林黛玉和贾宝玉有关。



很简单,书中值得作者设出一戏作为谶语的,无非十二钗中人,而这些人中,只有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才是戏中那样的海誓山盟、朝暮相惜,他俩也曾像杨贵妃与唐明皇一样,互诉衷肠,贾宝玉更是说出”你放心“这种话。可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他们被迫分离,黛玉遗憾死去。

以上就是我关于《乞巧》这出戏一点浅薄之见,一家之言,唯作闲聊罢了。

-----------------------------------------------------------------------------------------------

在监禁中被人用弓绞杀?作者用16个字写出,贾元春死时的惨状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正好道出了这部巨作的深沉与无奈。《红楼梦》不仅是曹雪芹先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承载了作者无尽的思考与情感,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充满波折。他的家族在他年轻时就衰败,他后来漂泊至北京,靠着卖字画为生,生活贫困,时常依赖朋友的资助。从一位出生富贵的公子哥,转眼沦为贫苦书生,曹雪芹品尝过生活的无情与冷酷,而这些苦涩的体会最终成就了他这部旷世奇作的诞生。



然而,尽管《红楼梦》具有如此非凡的艺术魅力,令人遗憾的是,原本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已失传,现今流传下来的版本是由高鹗所续,然而这种续作总让人感到强行填补,似乎与曹雪芹初衷相去甚远。



《红楼梦》是一部美丽而又悲哀的悲剧。它的外表光鲜亮丽,金碧辉煌,而在这层浮华之下,隐藏的却是无尽的哀伤与无奈。这部作品之所以出类拔萃,正是因其对细节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描绘。



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许多人甚至在细微之处展现了他们的深刻情感与命运。然而,正如人们对主角黛玉、宝钗、宝玉、王熙凤等人深入探讨,那些并未占据太多篇幅的配角,譬如贾元春,也同样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元春的登场仅有一次,然而她的一生与贾府紧密相连,无论是辉煌的鼎盛时期,还是最终的没落,贾元春始终是那股潜藏的力量。

贾元春是王夫人的亲生女儿,是贾政的长女,身份尊贵。她的名字“元春”来源于她出生在农历正月初一,寓意着新的开始与吉祥。贾元春从小便在贾母的怀抱中成长,聪慧机敏,通读诗书,是一个具备贤孝才德的典型女性。



正因为她的卓越才华,才使得她有机会进入宫中。在那个时代,很多人仍持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皇帝的形象破除了这一偏见,展现了一个推崇女性才学的皇帝形象。贾元春也正是符合这种眼光的女子。



当贾元春入宫后,她的身份与地位迅速提升,贾府也因此荣光四射。她年仅十几岁便进入宫廷,初时担任宫中的女史。所谓“女史”并非史官之意,而是负责宫中礼仪与皇后文书撰写的职位。她能胜任这一职务,足见其过人的学识和修养。

大约在二十三岁时,贾元春被册封为凤藻宫尚书,并被封为贤德妃。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为了避嫌,所创设的官职多为虚构。凤藻宫尚书实际上是贵妃的代称,而尚书一职位列正二品,从女史到贵妃的晋升,显得格外突兀。贾元春无子嗣且无特殊功绩,却能迅速晋升,令宫中上下都产生了各种猜测,但此时的贾府无人关心这些,只是沉浸在贾元春晋升的喜悦之中。



贾元春的荣宠无疑让她的母家贾府也受益匪浅,一时之间,贾府成为了皇亲国戚。贾府的繁荣不仅仅依赖于贾元春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皇帝的宠爱。这种帝王恩宠让贾府的气运一度达到巅峰,但这份荣光若失去,整个家族的气运也将走向尽头。



尽管宫中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其中的艰辛却非外人所能理解。宫廷深似海,权力的游戏充满了危险,贾元春不得不时刻保持警觉,步步为营。她的“回家省亲”便深刻体现了这一点。



正月十五,贾元春被恩准回家探亲。贾府上下欢欣鼓舞,地点也选在了大观园。然而,这次回府的时间并不长,贾元春到达时已是夜晚,停留时间不过七个半小时便匆匆返宫。宫中有严格的礼仪与戒律,哪怕是贵妃也不能轻易逾越这些规定。贾元春与家人惜别时,几度泪流满面,这次短暂的团聚,尽显她的孤独与无奈。



在省亲过程中,贾元春的心情颇为复杂,六次流泪诉说着自己对家族的深深思念。在她的言语中,宫廷被她称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其生活之苦。虽然她在宫中享有荣宠,但为了家族的荣耀,她不得不压抑内心的委屈与不安,继续在那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承受一切。

有趣的是,曹雪芹在贾元春的省亲情节中,也通过象征性的细节暗示了未来的命运。元春回家的日期正巧是月圆与月缺交替之时,象征着贾府即将走向衰败。而且通常探亲的时间应选在白天,夜晚则常常让人感到不祥。或许曹雪芹有意通过这些细节,暗示贾府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与危机。

贾府的兴盛短暂如昙花一现。贾元春回宫之后,她的命运也渐渐朝向悲剧发展。在她死后,贾府很快便走向了衰落,甚至遭遇了抄家降罪。尽管贾家有着丰厚的家底,也有诸如北静王等支持者,但在这些庇佑逐渐消失后,贾家依旧无力抵挡衰败的命运。

在高鹗的续作中,贾元春被描写为因病去世,患上了所谓的“富贵病”,并最终因风寒导致旧疾复发。但其实,曹雪芹早已通过细节暗示了贾元春的命运。她的“政治斗争”之死,才是最符合其命运的结局。



书中的判词中有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象征着贾元春最终将因权力的斗争而死去。而她在省亲时所提到的《长生殿》,也暗示了她的结局与杨贵妃相似,最终死于宫廷之内,被囚禁的命运让她失去了自由。



贾元春的一生,实在是悲剧性的。她从未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始终为家族的荣耀而活,最终却一无所有。曹雪芹通过这一人物,深刻揭示了家族与命运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个人如何在家族的需求与政治斗争中迷失自我。她所承受的所有痛苦与压迫,最终化作了她命运的终结。



贾元春的命运,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她为家族付出了所有,却在辉煌之后,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曹雪芹借此人物,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与命运的残酷无情,令人深思。



1条评分金币+15
zhdf 金币 +1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7-0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20
金币
263391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7-01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
《乞巧》是元春省亲时点的一出戏,这出戏出自清初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长生殿》是一部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戏剧,而《乞巧》是其中的第二十二场,原名为《密誓》。这场戏描述了杨贵妃在七夕节夜晚独自进入长生殿乞巧,祈求与唐明皇的爱情能够长久。唐明皇随后出现,两人共同发誓,表示对彼此的爱永不改变。

脂批为何说《乞巧》伏元春之死
脂砚斋在《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对《乞巧》这出戏的批注是:“《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这一批注引发了诸多讨论和解读。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观点:

身份相似性:

杨贵妃与贾元春:杨贵妃是唐明皇最宠爱的贵妃,而贾元春则是皇帝的妃子。两者在身份上有相似之处。
宫中生活: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充满了恩宠与荣耀,但最终因政治变故而死。贾元春在宫中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险。
剧情隐喻:

爱情誓言:《乞巧》中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誓言象征着两人对爱情的忠诚和渴望。然而,这种誓言最终未能阻止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宫中命运:脂砚斋认为《乞巧》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可能是因为这出戏中的情节和氛围与贾元春在宫中的命运有某种隐喻关系。
历史背景:

政治斗争:杨贵妃的死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贾元春的死也可能与宫中的政治斗争有关。
家族命运:杨贵妃的家族因她的得宠而显赫,但最终因她的死而衰败。贾元春的家族(贾府)也因她的得宠而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但最终因她的死而走向衰败。
结论
脂砚斋的批注“《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乞巧》这出戏与贾元春命运之间的多重隐喻关系。这些隐喻包括身份相似性、剧情隐喻以及历史背景的相似性。虽然脂砚斋的批注并非绝对权威,但它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红楼梦》中贾元春命运的一种视角。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