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正活在紧绷之中:
白天工作忙碌,害怕出错让领导不满,也担心同事间相处矛盾;
晚上回到家,操心孩子,既担心眼下的成绩,也担忧未来的路;
好不容易有会空闲,又开始刷短视频和文章,一边羡慕别人的光鲜,一边怀疑自己的人生。
看似拥有很多,内心却无比匮乏;
即便身心惧怕,依然无法停下脚步。
最近阅读了《松弛感》这本书,被书中的话语触动:
世界很喧嚣,我不慌,不忙,不焦虑。
允许悲伤,允许无力。
当我做真实的自己时,我本就散发着光芒。
当你改变心态,换一种活法,拥有松弛感,人生可以满足又自洽。
生活的每一天,请置顶你的松弛感,这才是爱自己最好的方式。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
我们总是活得如此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大地。
焦虑,迷茫,紧绷,烦躁,被无力感掩埋,成了现代人的通病。
做事效率低下,明明可以顺利完成的事,却带着抵触情绪拖延到最后一刻。
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内心却时常焦虑,觉得自己必须努力才能缓解一些焦虑。
内心敏感,总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内耗半天;
身心疲惫,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却累得只能躺着刷手机。
如果你也有以上表现,要抱抱正处在紧绷状态中的你。
事实上,紧绷感是一种时代病。
现代社会把“效率至上”奉为圭臬,大众热议的“35岁危机”“行业内卷”“学区房焦虑”等,都在逼着每个普通人一边奋力奔跑,一边自我怀疑。
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同时需要承担“孝顺子女”“尽责父母”“可靠员工”等多种角色,活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找不到出口。
为什么你用尽全力,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内耗?
活得紧绷的人大多有一个共性:
既活在大脑的想象之中,悔恨过去或焦虑未来,唯独没有好好感受当下的每一刻。
走出紧绷,拥抱松弛最直接的方式,是暂时关闭大脑的想象,停止担忧。
主动屏蔽社交媒体无止尽的信息推送,专注于手头的每一件具体的事,便找到了秩序感和心安。
吃饭时好好吃饭,走路时好好走路,去感受夏日里的绿意盎然,去闻一朵花的芬芳。
紧绷和焦虑的背后,往往是源于恐惧。
《松弛感》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性每次在升职之后,都只能高兴两三天,之后焦虑会卷土重来,担心辜负领导,担心客户不满意,担心别人看自己笑话等等。
只有一直往前冲,才能缓解焦虑。
于是,这一点渗透到她生活的每一处,导致老公认为她太强势,疏远了她。
孩子也感觉不到妈妈的爱,跟她对着干。
这种完全松弛不下来的状态,就是典型的内在力量不足的表现。
内在力量,是一个人作为生命体的生命力。
只有当我们的内在小孩真正被滋养过,才会拥有这种力量和生命力。
所谓心理滋养,就是被理解,被重视,被关心,被保护,被欣赏,被接纳,被允许,被喜欢。
这些让我们的内在小孩被喂养,从而拥有对抗外界的力量和勇气。
从小没有得到过心理滋养的人,就算成年了,内在小孩依然弱小,渴望被满足,被看见。
他们在事业上的不断追求和攀爬,是为了得到外界的肯定。
他们在婚姻中持续强迫自己付出,为的是得到伴侣的爱。
他们在育儿中不断逼迫孩子,是“对自己不满”的另一种延续。
当你内心没有力量时,拼命向外抓取,却犹如手握沙土,握得越紧,漏得越多。
《松弛感》一书写到:
当你内在有力量时,会发现你就是整个世界,你就是一座宝库。
你倾尽一生只不过是要认清自己,取悦自己。
松弛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和自我暗示所习得。
第一点:跳出紧绷的内在剧本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自证预言”。
简单说就是,你内心是如何想的,最后会在现实中成真。
就如一个悲观主义者遭遇命途坎坷时,不选择直面困境,却自我安慰“这就是我的命”。
同样一件事,不同人带着各自的内在剧本,进行不同的解读,最终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内在剧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松弛感》一书中介绍了内在剧本的运作示意图,包含行为、结果、内在剧本、解读、情绪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闭环。
比如,一个自我价值感不足的人,即便在获得了成功后,依然充满着自我否定和焦虑情绪。
他的内在剧本运作可能是这样的:
行为:我做成功了一件事。
结果:别人对我表示肯定。
内在剧本:我并不优秀,做不成事情,能力一般。
解读:这次只是我运气好做成了,别人也只是为了面子跟我说好话,实际上我并没有那么优秀。
情绪:焦虑和担心比较多,只有做成事之后才会缓解一些。
因此,拥有松弛感,先从改写内在剧本开始。
你的命运都写在你的心里了,若你的心不改变,命运便无法改变。
第二点:保持时刻觉察,允许一切穿过自己
《松弛感》一书教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身的觉察,去察觉脑海中的念头升起、漂浮、落下,再度升起、漂浮、落下。
整个过程中,只有观察,不干预,不阻止,不投入。
允许这一切自然发生,自然来去,允许一切穿过自己。
如今,我时常会用这个方式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发现自己的情绪在一天当中,会经历好多次起伏。
当我不再把情绪当作自己,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情绪时,发现了情绪真的流动了起来,也就不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

第三点:以终为始,重新定位人生目标
你是否觉得自己越活越像个工具人?
每天忙于解决问题,追逐目标,日渐麻木。
可悲的是,我们以为自己拼尽全力要追逐的是A,忙碌半生却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B。
为此,《松弛感》一书给我们提出了三个直击心灵的问题:
1. 在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我希望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又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
2. 我现在做的一切可以帮助我成为这样的人吗?
3. 我有真正为自己的目标投入吗?还有哪些行动需要纳入计划中?
人生很长,别被眼前的诱惑迷了双眼。
当我们以终为始去思考当下的状态,焦虑会逐渐散去,内心豁然开朗。
被网上的一段话治愈:
永远不要提前焦虑,生活无非就是见招拆招,人生是认真与看淡,也是执着与勇敢,凡事尽心尽力,而后顺其自然。
太“有用”的人生,终将杀死灵魂的诗意。
点个
,不慌,不忙,放轻松,带着松弛感过好每一天。
作者 | 墨花,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