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阳北岳庙: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瑰宝
北岳庙概况
北岳庙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城西部恒州镇北岳路,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公元500 - 508年)年间,唐、宋、元、明、清诸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古北岳恒山之神的场所。它汉称北岳祠,唐称北岳安天王庙,宋称北岳安天元圣帝庙,元称北岳安天大贞元圣帝庙,到明时去掉历代所加封号,改称为北岳庙。
建筑特色与布局
整体布局
北岳庙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呈田字形,规模宏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石雕荟萃。
主要建筑
德宁之殿:北岳庙的主体建筑,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重建,是中国目前尚存元代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五岳祭祀中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殿顶为重檐九脊庑殿顶,这种规制从商周至清代一直只能用于最尊贵的建筑。大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9.8平方米,通高25米,面阔9间,进深6间,地面均以方砖、条砖墁地,外带回廊环绕,琉璃瓦脊,青瓦铺顶,宫殿式双檐高啄的建筑外观。殿内柱子梁架为中柱式,殿檐斗拱为一朵、二朵式,殿台四角饰有四螭首。
飞石殿遗址:始建于明代,相传为纪念陨石降于曲阳而建,清宣统元年(1909年)毁于大火。原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坐落在高1.3米的台基上,占地面积425平方米,现仅存残碑、碑座和柱础石,有4个柱础石刻有莲瓣纹,为明代风格。从台基及遗存可看出它是北岳庙内仅次于德宁之殿的第二大建筑。
御香亭:又称敬一亭、更衣亭,为明嘉靖年间的重檐三滴水八角攒尖顶纯木构建筑,平面八角形,三层檐,布瓦顶,花琉璃脊,内外檐柱各八根,四面设券门,台基高1.5米,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保存完好。它是皇帝举行祭祀大典之前更衣、上香之地,亭子中间原来有一座用石头做的香炉。
三山门:北岳庙第四道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三连门,后改建。门廊下的墙壁之上嵌有两幅曲阳鬼的线刻形象,这只鬼的形象实际是北岳庙大殿中壁画中的一位飞天神的形象,因面目狰狞如鬼,而被称为曲阳鬼。曲阳鬼是曲阳人侠义的化身,相传其曾化身救了出海遇险的曲阳人。
朝岳门:北岳庙第一道门,原本是二道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的建筑,造型古朴且简洁,配上屋顶灰色的瓦及两侧红色的宫墙,透出皇家建筑的范儿。
凌霄门:北岳庙的第二道门,两侧有八字照壁墙、单檐硬山顶。在门廊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嵌有两幅碑刻,是北岳之图碑刻,此碑刻于金大安二年(1210年),至今有800年的历史,主要记载了北岳管辖范围之内山脉河流分布情况及曲阳城的局部情形。
文化艺术价值
石雕艺术
曲阳雕刻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曲阳县南部的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是石雕的优质材料,为曲阳石雕早期发展提供了基本因素和条件。北岳庙内保存着从民间征集的古代雕刻200余件,作品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尤以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为最佳,是曲阳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碑刻艺术
北岳庙现存碑、碣200余通,自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到民国时期,跨越时间1500余年。碑刻内容大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诗词歌赋的观后感。书法有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
壁画艺术
德宁之殿内东西两壁及北山墙均绘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巨幅彩色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意义与现状
北岳庙历经上千年的岁月,挺过一次又一次艰难,多次被维修和扩建,它象征了古时候流行的文化特点和地域里的风土人情,是一座内涵丰厚的文化艺术殿堂,集古建、绘画、书法、石雕、定瓷等艺术于一身。不过,这座有着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在国内的名气和知名度并不高。随着我国对古代文物的重视,河北的古建筑包括北岳庙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同时也需要大家用心将其维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