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摄影师James Mollison的摄影集《Where Children Sleep》通过记录全球不同地区儿童的卧室环境,深刻揭示了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生活差异。以下为典型案例及核心洞察:
一、极致贫富对比
纽约顶层公寓的奢华生活
9岁的Jaime居住在纽约第五大道顶层公寓,拥有独立音乐房与运动空间。父母在汉普顿、西班牙另有豪宅,他日常研究个人财务状况(花旗银行账户),学习大提琴与足球。
巴西流浪儿童的生存困境
9岁的Alex无固定居所,在里约热内卢街头乞讨度日,夜晚睡在废弃沙发或人行道上,从未接受正规教育。
东京小公主的童话世界
4岁的Kaya拥有堪比商场的衣橱——30余件手工礼服、假发与玩偶,所有服饰由母亲亲手制作。
罗马尼亚家庭的废弃床垫
4岁男孩与家人露宿罗马郊区,依靠乞讨凑够车票从罗马尼亚迁至此处,以废弃床垫为家。
二、触目惊心的生存压力
尼泊尔童工的狭窄空间
14岁女孩Perna每日工作13小时(家政工),月薪仅6.5美元,睡在雇主屋顶夹层,仍坚持每周3次夜校课程,梦想成为医生。
巴西贫民窟的未成年母亲
14岁Erlen身处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第三次怀孕(首次分娩年仅12岁),因怀孕才被允许睡床。
尼泊尔采石场童工
7岁Indira每日挥锤5-6小时协助父母采石,全家挤在单间泥屋,屋顶裂缝是唯一光源。
三、文化传统下的童年
京都艺妓学徒的集体生活
15岁Lisa与13名女性同住茶馆,白天空间是餐厅,夜晚铺被褥就寝,职业身份限制个人自由1。
肯尼亚游牧部落的牛皮帐篷
Nantio(15岁)与兄弟姐妹住在牛皮与塑料布搭成的帐篷中,部落女孩需接受割礼,她已辍学。
美国选美童星的荣耀之屋
4岁Jazzy卧室陈列百余顶选美王冠,参赛超100场,享受“公主般”待遇。
四、中国孩子的两极缩影
云南农村: 9岁董全家五口共用一室,土地仅能种植水稻甘蔗,与祖父同住。
北京都市: 10岁李每晚写作业3小时,参加多个培训班,房间整齐但充满学业压力。
摄影集的社会意义
James Mollison(生于肯尼亚,成长于英国)通过冷静的镜头语言,将儿童卧室转化为社会议题的窗口:同一地球,截然不同的童年。这些影像迫使观者反思资源分配、教育公平与儿童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