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数智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价值观引导须重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随着数字技术革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5月20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AI与教育》栏目刊发文章《AI与教育深度融合——扬长避短,以“激发人的可能性”为追求》一文,引发笔者共鸣。

  当前,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兴趣显著,并逐步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使用群体。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运用普及率接近全覆盖、低龄化趋势明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网民中,19岁及以下网民比例为29.1%,排名第二,仅次于20-29岁网民。

  技术革新与安全风险始终相伴而行。互联网使用中,未成年人“按键伤人”“网络开盒”、网红儿童等现象引发社会关注。面对网络暴力以及数据安全、内容风险等现实挑战,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所折射的价值观应高度重视。数智时代,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价值观的引导,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网络空间,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的伤害中,网络欺凌占比越来越大。当网络匿名发起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时,未成年人群体会误判伤害标准,将越界行为视为“玩梗”,责任意识淡漠,虚拟矛盾现实化。

  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价值观亦须重点关注。隐私信息泄露是引发多重安全风险的诱因,未成年人对自我的隐私信息认知与保护能力存在不足,对他人的隐私信息认知与态度存在漠视。第12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当上网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时,能够“每次”或“经常”考虑到要保护个人隐私的未成年人占比为59.5%。27.3%的未成年人表示“偶尔”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6.4%的未成年人表示“从未”在被收集个人信息时,意识到需要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算法推荐驱动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普遍存在,算法偏见隐秘地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塑、封闭、强化。信息茧房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观点极化、互相攻击,当恶意不断累积,虚拟暴力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侵害。

  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教育者应以孩子们的视角,学会孩子们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首先,通过解析真实案例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效果。例如,在我国网信部门开展的历次“清朗行动”中,通过全网通报实例发挥了较强的教育警示作用。

  其次,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中,提升家长监护教育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新时代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其实施须与未成年人监护教育相结合。应通过家庭网络素养共同学习,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监护教育能力。北京互联网法院为提升家长的监护教育能力采取的举措具有借鉴意义。例如,建设了全国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丰富家长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池。在多起未成年人因“饭圈文化”不良影响参与“网络开盒”、网络暴力的案件中,发现未成年人用网过程中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网络不文明言论等行为时,法院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庭教育,并向其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成效。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692
金币
273052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8
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成为了这些技术产品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特别是在网络价值观引导和隐私信息保护方面。

1. 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使用: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19岁及以下的网民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网民中占比29.1%,显示出未成年人对这些技术的高度兴趣和广泛使用。

2. 网络行为和价值观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关注,包括网络欺凌、数据安全和内容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未成年人在网络行为中可能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3. 网络欺凌和隐私保护:研究发现,未成年人遭受的伤害中,网络欺凌的占比越来越大。同时,未成年人在隐私信息保护方面存在认知和能力的不足,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不强。

4. 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问题:算法推荐驱动的传播方式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被形塑、封闭和强化,信息茧房现象可能导致观点极化和互相攻击,增加了虚拟暴力转化为现实侵害的风险。

5. 加强网络价值观引导: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教育者需要以孩子们的视角进行有效沟通,通过解析真实案例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效果。

6. 提升家长监护教育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新时代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工作,需要与未成年人监护教育相结合。通过家庭网络素养共同学习,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监护教育能力。

7. 法律和教育措施:北京互联网法院建设了全国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丰富家长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池。在处理未成年人因“饭圈文化”不良影响参与“网络开盒”、网络暴力的案件中,法院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庭教育,并向其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成效。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价值观的引导和隐私信息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者、家长、法律机构等,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网络空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24
金币
263403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8
数智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价值观引导须重视
在数智时代,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价值观的引导是极为必要且紧迫的社会课题,以下将从背景、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数智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现状
普及率高且低龄化
当前,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兴趣显著,逐步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使用群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网民中,19岁及以下网民比例为29.1%,排名第二,仅次于20 - 29岁网民,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运用普及率接近全覆盖、低龄化趋势明显12。

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折射的问题
网络欺凌与责任意识淡漠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的伤害中,网络欺凌占比越来越大。当网络匿名发起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等行为时,未成年人群体会误判伤害标准,将越界行为视为“玩梗”,责任意识淡漠,甚至将虚拟矛盾现实化12。

算法偏见影响价值观
算法推荐驱动的“去中心化”传播方式普遍存在,算法偏见隐秘地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塑、封闭、强化。信息茧房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观点极化、互相攻击,当恶意不断累积,虚拟暴力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侵害12。

不良内容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上存在倡导厌学逃学倾向、展现校园欺凌行为,利用“网红儿童”形象炫富、恶搞、不正当营销,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批量生成的谣言类、擦边类、误导类等对未成年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和不良引导的内容,污染整体内容生态4。

可能成为不良内容传播者
未成年人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能力不断提升,既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受到不良生态影响的情况下,还可能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不良内容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如设计、生成各种智能体并对外传播,出现内容低俗、擦边的问题4。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价值观引导的措施
教育者有效沟通与网络素养教育
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教育者应以孩子们的视角,学会孩子们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通过解析真实案例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效果,例如我国网信部门开展的历次“清朗行动”中,全网通报实例发挥了较强的教育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中,提升家长监护教育能力,通过家庭网络素养共同学习,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监护教育能力。在多起相关案件中,法院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庭教育,并向其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庭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成效12。

培育内在修养与能力
人文素养方面
未成年人需深刻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才能够批判性分析技术现象,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念,避免技术异化导致的精神空虚3。

创造性思维方面
重视未成年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若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人类面对复杂的未来环境可能因缺乏创新能力而陷入困境3。

情感智慧方面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需要具备自我情绪管理、同理心以及沟通能力。在社会交往与责任层面,需认真地审视并强化未成年人在社交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育3。

社交技能培育
网络社交礼仪
将网络社交礼仪纳入课程内容,引导未成年人构建健康积极的网络社交关系3。

道德品质培养
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正面互动,帮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

强化社会责任感
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反思意识,审慎考量自身互联网应用行为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其持续提升数字责任意识与素养,以合宜化的网络行动参与到社会建设与发展之中3。

完善“青少年模式”
针对“青少年模式”实际使用率偏低且保护效能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单一的技术与规则框架中跳脱出来,转向构建一个全面动态且青少年友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并探索建立“家—校—企—社”四维联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学校应承担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通过系统的课程塑造青少年识别网络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及防范网络欺凌的能力3。

精准打击新型不良内容
紧密追踪新型内容的特征和趋势,通过“清朗”行动等专项措施展开精准打击,防止对未成年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和不良引导的内容“改头换面”污染整体内容生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