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出台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中国制造2025。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规划,旨在用10年的时间,全面提升科研实力,实现制造业自主创新。
也有专家表示,我们将用三个10年来逼近美国,成为与美国并肩的世界工业、科技、经济大国。

到2023年末,一个更大的惊喜出现了,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尽管美国对我们围追堵截,但我们依旧以强韧的实力,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86%的目标。
这一数据不只证明美国的阻挠无效,更说明我们正在加速逼近美国,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实力。
原本科学家们认为用三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为什么我们提速了?如今的中国究竟在哪些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呢?

01:中国的赶超步伐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10年为期,在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核心基础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寻找突破,推动科技强国计划。
彼时中国高科技领域正处于亟待开发的阶段,这10年的发展规划无疑是为我们未来的腾飞打下了坚韧基础,如果能够超额完成的话,那中国以后的发展之路不可小觑。
事实证明,我们当初能写下这番规划绝对不是口嗨,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技术路线图评估报告》中显示,10个重大领域中,我国已经在6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4个具备系统集成能力。

原本到2025年才能完成全面突破,结果提前两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不光证明了我们的决心,更说明了我们的实力。
其实,并不是我们刻意提速,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早已转变为强大的行动力,不知不觉就加速了发展进程,缩小了与其它国家的差距。
想当初我们的2025规划刚刚出炉的时候,美国也为此感到恐慌,他们不惜鼓吹中国威胁论,试图遏制中国高新技术发展。

美国时任商务部长罗斯声称,“中国制造2025” 是对美国的“直接威胁”。
但这些在中国强大的实力面前,都毫无作用。
哪怕顶着强大的压力,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仍旧在不断攻克难题,拿出了如此漂亮的成绩。
有几个关键性的领域更是拿出了亮眼的成绩,让全世界都直呼不可能。

首屈一指的是新能源领域,当时相关专家原定中国的新能源销售目标在2025年可能实现300万辆,没想到,2023年,中国电动车年销量接近1000万辆,光比亚迪一家就卖出了300万辆的成绩。
这个数据放眼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比拟。
在国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渐走高,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和电池技术,也已经步入全世界顶尖行列。

在国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受到了广泛的追捧,即便有些国家存心阻挠,依旧没有阻挡我们的销量。
曾经嘲笑中国制造不出新能源汽车的国家,现在全部傻眼了,我们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重新改写了中国制造的威力。
2002年,国产盾构机正式立项,这是我们向发达国家发起挑战的关键类目。

曾经盾构机技术广泛掌握在欧美国家的手里,我们必须要花费天价才能买回来一台盾构机,在购买的过程中还要受到他们的冷嘲热讽,这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安。
我们深知,只有把关键性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自主化,才能摆脱对于外国的依赖,拿回自主权。
于是在众多专家的不断创新和钻研之下,国产盾构机应运而生。
2009年“进越号”打通上海打浦路隧道;2023年全球市场占比已超2/3。

从当初连图纸都没有,一群专家无从下手,到现在掌握全世界顶尖技术,一路走来,我们历经艰险,好在结果令人欣喜。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国产C919大飞机开始服役于部分繁忙航线,在曾经被空客和波音垄断的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曾经和我们签订了《沃尔夫条约》,规定双方在航天上的业务互不干涉,以此来拿捏我国。

殊不知如今我国的航天技术早已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不光拥有着天宫空间站,即将成为太空中唯一运行的空间站,我们还深度探索了火星登陆,开发了全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为人类进一步开发月球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在机器人、农业装备、生物制药、海洋工程等领域,我们当初立下的目标均已经基本实现。
我们会发现,从当初高度的依赖国外制造,到现在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全世界的领军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这些都说明,我们的2025规划完成的非常漂亮。

设想一下,以此来为基础,再往后推10年甚至20年的话,那么我们赶超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全世界书写出属于中国之二的传奇,那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02:中国科技制造崛起
这1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最感到不可思议的莫过于美国。
从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围追堵截到后来发动关税之战,美国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打压中国,好在我们从未放弃,也从未失败。

《南华早报》曾犀利地指出:以往的那些制裁措施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还是那句话:凡是打不倒我们的,都会使我们更强大。
之前说赶超发达国家或许是个大话,10年之后再看,这些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让我们充满了信心。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和中国制造,我们即将书写下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