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赏析
良渚文化与玉器概述
良渚文化距今5300 - 4300年,是比夏朝还要早几百年的古代文明,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2019年7月6日,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让良渚文化受到了更多关注。良渚玉器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都极为丰富,深受收藏家和研究者的喜爱。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点
材料方面
真品良渚玉料就近取材,以透闪石、阳起石软玉为主,多见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玉,有的含金属闪点的不规则的云母状结构,硬度为5.5 - 6.5度。而仿品主要是产自辽宁的岫玉等,颜色有褐色、杂色、黄色、青绿色等,黄色、褐色、杂色的质料硬度较低,不透明。
工艺制作
真品玉料的切割采用线切割法、锯切割法,也有砣切割痕迹,璧的器表多留有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纹饰用燧石、石英、玛瑙等加解玉砂与水琢磨而成,阴刻线条挺拔有力;钻孔采用实心钻、管钻方法,中孔多由两面对钻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玉器表面的抛光面有粗细不均较顺畅的细凹。
仿品由现代机械快工制作,线条走线均衡,深浅一样,多不自然、滞涩,钻孔由机械快速钻成,两面对钻的口径一样,孔壁较直,留有较细的螺旋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抛光面有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器型特征
真品均为手工单件制作,同类器型无一相同,如琮即使同一块料裁下,制作也不相同,琮、璧多留有玉料或制作上残缺美。仿品器形工整而显呆板,正所谓有形无神;璧、钺、带钩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市场上一些特殊形状和组合的琮等多为仿品,且产量大。
纹饰风格
真品多以阴线刻与剔地浅浮雕相结合,有的琢纹在不到1毫米的宽度内,竟刻有四五条细若游丝线条,阴线条反复蹭划,转弯处多由多条小短线逐段接续而成,线条自然流畅。仿品的纹饰多依图录或线图琢刻,减地、细部花纹均不到位,多雕纹饰外轮廓,模仿的神徽无神韵,浮雕感不足,线条生硬且交待不清楚。
具体玉器赏析
良渚文化早期玉琮
这件玉琮有四个面,每个面上都用很粗的阴刻线条,刻画出一组代表着良渚文化典型特征的兽面纹纹饰。与良渚地区出土的精美细致的神徽纹饰相比较,这种纹饰的线条显得十分粗糙,还不具备良渚反山地区玉器加工的工艺水平。从器色上看,沁色乌黑,斑斑驳驳,显示出它所经历的更为久远的沧桑岁月。
此玉琮高5.6厘米,射面外径8.2 - 8.6厘米,孔径5.8厘米,孔中有对钻留下的台阶状痕迹。玉琮通体暗红色,表面有斑驳的块状皮壳包浆,沁色深入琮体内部,用手电照射琮体,可见部分透光。琮身分为两节,上部有两组平行线,中间有绞纹与螺纹组合的线刻装饰性纹饰,其颜色近似葡萄的暗红色,与台北故宫保存的玉琮及201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曾经由端方收藏的那件玉琮的颜色相近。
三节玉琮
高11.5厘米,射面外径7.2 - 7.5厘米,孔径5.7厘米。玉琮上部有两组平行线,中间有绞纹与螺纹组合的线刻纹饰,中间是一组神人玉神兽组成的完整的神徽。
5节玉琮
通高19.7厘米,射面外径8.3 - 9厘米,孔径8.2 - 9厘米。玉琮有五节平行线,其中三组有两组神徽与一个神人组成的线刻纹饰。
大型良渚玉琮
通高8.7厘米,射径24.5 - 25.1厘米,孔径5.6厘米,重量14.4公斤。琮体四面各琢刻两组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据有关资料显示,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被称为“玉琮王”,此件大型良渚玉琮与之相比,形体更为硕大,重量几乎是玉琮王的两倍还多。
良渚玉器的文化内涵
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神徽等纹饰,反映了良渚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这些纹饰可能代表着良渚人崇拜的神灵或祖先,玉器在当时可能是用于祭祀、礼仪等重要活动的礼器,体现了良渚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观念。通过对良渚玉器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