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七年的状元焦竑曾如此评价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他认为这些猛将数量众多,其中最为勇猛的当属开平王常遇春,而仅次于他的是傅颖国公傅友德。确实如焦竑所言,明朝建立之初的那些大将,无论如何评价,常遇春的勇猛是无出其右的。他自称可指挥十万大军,横扫天下,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与太祖朱元璋同样出身贫寒,少年时期他便不甘心一生碌碌无为,决定投身武艺。然而家境贫困,常遇春并未能够得到太多资助,他只能通过做一些杂活来换取学艺的机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常遇春不仅练就了一身非凡的臂力,且骑射技艺精湛,各种兵器皆能熟练运用。逐渐地,他展现出不凡的武艺和胆识。

后来,常遇春加入了绿林大盗刘聚的队伍,参与劫掠活动,虽然生活充实且刺激,但他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1355年,他决定主动投身朱元璋的旗帜下。当时,常遇春已经听闻太祖的为人仁义,且有宏图伟业,在和州的一次战斗中,他也偷偷观察过太祖,见识到太祖的为人宽厚,士兵们无不将其视为兄长,亲切有加。常遇春心中顿时生出一股崇敬之情,决定与朱元璋结为盟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遇春凭借过人的勇猛和才能,迅速在朱元璋的军中脱颖而出,首先在衢州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随后又参与了九华山战役、采石矶之战等一系列关键战役。1356年,常遇春随军攻占应天(南京),在这场战斗中,他再度立下了头功,最终被提拔为元帅。
在随后的战斗中,常遇春屡屡建功,尤其在击败陈友谅、北伐元朝残余势力的战斗中,他表现得尤为突出,逐渐成为朱元璋手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徐达。然而,命运弄人,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回京途中,突然在柳河川去世,消息传到京城,朱元璋深感悲痛,亲自为他举行祭奠,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并将他安葬在钟山之下。

在明朝的功臣庙中,常遇春的位次仅次于徐达,可见在朱元璋心中,他的地位非同一般。那么,常遇春去世后,他的后代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常遇春的妻子是蓝氏,蓝玉的姐姐。1355年,常遇春的长女常氏和皇太子朱标几乎同时出生,太祖朱元璋得知皇太子降生之时,正好在率兵攻打集庆(南京),因而兴奋异常,便与常遇春约定,如果常遇春的妻子生下的是女孩,便将他们的家庭结为亲家。不久,蓝氏果然生下了一个女孩,常氏因此成为了太子朱标的未婚妻。

虽然常遇春去世时,常氏才仅十五岁,但太祖依然遵守当初的承诺,不久后便将常氏册封为皇太子妃,嫁给了朱标。当时,常氏年仅十七岁,而婚姻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却也逐渐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朱标对太子妃宠爱有加。在洪武七年至洪武十一年间,常氏为朱标生下了两子两女,包括嫡长子朱雄英、第三子朱允熥,以及江都公主和宜伦郡主。

然而,常氏在短短五年内多次怀孕并坐月子,身体逐渐受损,最终在洪武十一年去世。当常氏去世时,朱标的另一位妃子吕侧妃已经为他生下了第二子朱允炆,于是吕侧妃被扶正为继太子妃,朱允炆也因此成为嫡长子。原本按照皇太子的继承法则,嫡长子朱雄英应该是未来的皇帝,但可惜的是,朱雄英不幸夭折,最终朱允炆继承了太子之位。

洪武十五年,朱雄英突然去世,朱允炆因此成了太子,并且随着太祖病重,逐渐成为明朝的实际接班人。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去世,年仅十五岁的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三十年后,建文帝继位。虽然朱允熥是皇太子朱标的庶长子,但他却未能继承皇位,反而被朱棣篡位,在靖难之役中被囚禁,直至去世。

常遇春的庶长子常茂,在父亲去世后也得到了太祖的厚待,成为了开国六公爵之一。然而,常茂的行为并不端正,他曾结交奸臣胡惟庸,多次为个人私利行事,甚至不尊重自己的岳父冯胜,导致冯胜愤而上奏太祖。最终,常茂因不法行为被贬至龙州,然而他依旧无法悔改,直到他因病“去世”传来了消息,甚至有说法称他并未真正死去,而是秘密隐居在桂林。

常遇春的次子常升,虽然不因战功获得爵位,但却成为了太祖的信任对象,并多次随军外出练兵。然而,常升与蓝玉案有关,可能因蓝玉案被牵连,最终遭到处决。也有说法认为常升在建文四年与魏国公徐辉祖共同参与了抗击燕军的战斗,但最终未能幸免。

随着时间推移,常遇春的后代的命运愈发曲折。在永乐年间,常遇春的曾孙常玄振被封为怀远侯,爵位一直传承了五代,直至嘉靖年间,他的子孙仍在官场上活跃。然而,常遇春家族的辉煌逐渐消退,最终他的后代开始过上了隐居生活。

总体而言,常遇春的后代并未能延续其父的荣耀。尽管常遇春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后代的结局却显得极为不幸,常茂的堕落、常升的早逝、朱允熥的悲剧,构成了这个家族命运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