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大肠癌早期不是便血,而是这3种异常,早发现好治疗[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25) —

大肠癌早期并不是以便血开始的。大部分人都以为看到血才是信号,其实那已经不算早。

真正早期的病变,在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还没有侵犯血管,也没大量出血,有些甚至根本没出血。这阶段要靠身体其他小变化才能察觉。
问题是,大多数人对这些变化根本没概念,还常常和痔疮、饮食紊乱、天气变化搞混。
等看到明显血迹时,病灶常常已经长到一公分以上,组织结构被破坏,治疗难度和成本都上去了。肛肠科医生对这种现象非常熟,每天都在跟这类“晚来的早期”打交道。
第一个异常是排便节律变了,但大便形状没太大变化。这里说的“节律”不是次数多或少的问题,而是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突然失控。
原来每天早上一次,最近却变成了下午、晚上各一次,或者间隔时间不固定。

更典型的是,有时候会突然想拉,却拉不出来,坐着时间很长,感觉肠子空不干净。
很多人不重视这个问题,以为只是最近吃错东西了,但如果持续超过三周,基本可以排除饮食因素。
这种现象通常是病变区域的黏膜在分泌异常黏液,干扰了肠道的神经反馈。还有一种情况是大便量明显变少,但并不干燥,也不觉得便秘。
其实是局部蠕动受阻,肠腔狭窄早期出现,排便效率下降,粪便积在近端。
一项大肠癌患者初诊资料显示,68%的I期患者都报告过排便节律异常,而真正以便血起病的比例不足30%。这说明便血只是少部分人的表现,不是主流特征。
第二种异常是肠鸣音增强但无肠炎症状。

正常人肠鸣声一天听不出几次,但如果总觉得肚子有响动,不论是否空腹,尤其是饭后过了一两个小时还在持续,这就不太正常。
这个响声并不意味着肚子饿,它反映的是局部肠道对不稳定刺激的敏感反应。
病变区域周围的神经丛容易被机械牵拉,哪怕是轻微食物经过,也会引起长时间的肠壁兴奋。
这种情况和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不伴随腹泻、发热、便急等典型炎症症状,也不会随饮食调整快速改善。
研究中,这类现象在CT未能清晰识别出肿物前就已经存在。这说明,听觉上的异常感知可能是影像发现之前的早期预警机制。

第三个异常是下腹局部隐痛或持续坠胀,无明显压痛点。
大部分人描述为“胀得难受”“不舒服但说不清哪疼”,这种疼痛没有放射性,也不剧烈,但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坐久或站久时症状加重,躺下后缓解。
这种情况常被误当成妇科问题、泌尿问题或脊椎问题,但实际上是局部肠管血流改变引起的低强度刺激反应。
早期癌变组织对周围结缔组织有轻微牵拉作用,诱发一种不典型的神经反馈,类似于浅层疼痛和内脏牵拉的交界状态。
在疑似肠道病变病人中,约42%的早期结肠癌病例主诉为“模糊性下腹胀痛”,而不是便血。
真正到明确的肠穿孔、肠梗阻才有剧烈腹痛,早期阶段都是“不舒服说不清”的状态。

这种症状越模糊,越容易被拖延,因为它不像疼痛那么有压迫性,很多人会自动忽视。
这就引出一个很普遍但又很难发现的问题:早期大肠癌大部分是“功能性变化”,而不是“形态性变化”。
也就是说,很多人还在等形状变了、颜色变了、肿块出来了,才去做检查,但身体最早发出的信号往往只是效率变化、节律混乱、感知异常。
功能上的轻微混乱常被认为是“压力大”“休息差”,但恰恰是这个阶段最容易治疗,只要内镜干预或者局部切除,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
一旦进入形态改变、结构破坏,风险级别就完全不一样。把检查当“症状后的选择”是不对的,真正懂预防的人,是在症状之前就已经行动。

很多人听说结肠癌高发,但并不知道实际发病年龄已经在下降,尤其是左半结肠和直肠段,出现家族聚集性明显增强。
浙江、江苏、北京三地联合出具的2022年癌症流调数据显示,45岁以下人群大肠癌发病率年增长率超过3.8%,而45岁以上人群年增长率在下降。
这说明年轻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和饮食结构恶化已经构成新的发病基础。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是夜间进食频率升高、总膳食纤维摄入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这三个因素是公认的“结直肠病变三因子”。特别是肠道菌群单一化之后,本该在肠道发酵膳食纤维的菌群功能丧失,导致有害菌群代谢产生大量硫化氢和胺类致突变物。
早期肠道上皮细胞一旦突变,增殖速度快,很容易在局部形成微型异常腺体结构,临床上称为“小腺瘤”或“异型增生灶”。

这些早期灶用CT基本看不出来,彩超也没用,只有肠镜下才能识别。问题是大部分人怕做肠镜,怕痛、怕尴尬、怕不舒服。结果是把早发现机会拱手送走。
肛肠科门诊常遇到这种病人,来得晚,不是病长得快,是人等得太久。
尤其是那些本来有痔疮的人,一看到血就当成老毛病发了,等到症状变得复杂,才去检查,一看是两个病一起长。痔疮和癌症可以共存,不是互相排斥。
任何有肠道症状反复超过三周的情况,都该做基础筛查。不做筛查,不知道问题在哪。
很多人都在问怎么预防,怎么吃才不容易得病,却从没想过真正关键的是肠道的“可视化”。
一个器官,只靠感觉判断是完全不靠谱的,尤其是肠道,受交感神经影响极大,感觉反馈不稳定。

唯一可靠的方式就是“看见”——内镜下看到黏膜结构,看有没有微小突起、色泽改变、血管走形紊乱。
这种检查不是为了验证有没有病,而是为了确认没病。一个人若每5年能做一次全结肠镜,任何病变都能在最可控阶段被发现。
可问题是,大部分人还在等“出现症状”,还在等“便血”,还在等“身体给出明确信号”。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06-2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4
金币
27316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4
大肠癌早期的隐秘信号

你提到的大肠癌早期症状非常详细,确实,早期大肠癌的症状往往非常隐秘,容易被忽视。以下是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解析和补充:

1. 排便节律改变

排便节律的改变是早期大肠癌的一个重要信号。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排便次数的增加或减少,更重要的是排便时间的不规律。例如,原本每天早上定时排便的人,突然变成下午或晚上排便,或者排便时间变得不固定。这种变化通常是由于病变区域的黏膜分泌异常黏液,干扰了肠道的神经反馈。

2. 肠鸣音增强

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一天听不到几次。如果经常感到肚子有响动,不论是否空腹,尤其是饭后一两个小时还在持续,这可能是早期大肠癌的信号。这种响声反映的是局部肠道对不稳定刺激的敏感反应,病变区域周围的神经丛容易被机械牵拉,导致长时间的肠壁兴奋。

3. 下腹局部隐痛或持续坠胀

下腹局部隐痛或持续坠胀是另一个常见的早期症状。这种疼痛通常没有明显的压痛点,且不剧烈,但容易在坐久或站久时加重,躺下后缓解。这种情况常被误认为是妇科问题、泌尿问题或脊椎问题,实际上是局部肠管血流改变引起的低强度刺激反应。

早期大肠癌的预防和筛查

你提到的预防和筛查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 定期筛查:特别是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定期筛查也能在早期发现病变。
-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高纤维饮食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 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夜间进食,减少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大肠癌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早期病变通常可以通过内镜干预或局部切除来治疗,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一旦进入形态改变、结构破坏的阶段,治疗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结语

你分享的这些信息非常有价值,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大肠癌早期的症状和预防措施。通过定期筛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大肠癌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