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贾元春为何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请别再扯上林黛玉![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5-07-09) —
元春省亲时,一一游览了大观园,对之前宝玉所题的各处匾额也做了部分修改,比如把“天仙宝境”改为“省亲别墅”,把“蓼汀花溆”改为“花溆”,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等。
围绕元春为什么要把这些名称改掉,世人就犯起了猜疑,而讨论的焦点和重点,都指向了一个人,就是林黛玉。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元春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特意删去了“香玉”二字,是非常明显的对林黛玉的厌恶,因为林黛玉就是“香玉”啊。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宝玉为了不让黛玉睡觉,编了个耗子偷香芋的故事,而“香芋”谐音“香玉”,他这是把黛玉比作香玉,说她这个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
还有更奇葩的是,有人通过古代的反切注音法,解读元春为何将“蓼汀花溆”改为“花溆”,删去“蓼汀”二字,因为这两个字用反切注音,就是林,与删去的香玉结合起来,就是林黛玉。
甚至有人由此得出结论,元春是支持金玉良姻而反对木石前盟的,因此也就不喜欢黛玉。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都是后人臆断,其实这个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为什么?因为元春在省亲之前,根本就没见过黛玉,而王夫人也多年没见过女儿,她这个没来由的厌恶从何而来?


有人一定会辩解说,因为元春省亲时黛玉给宝玉作弊,一定被元春发现了,所以她不喜欢黛玉。可是黛玉作弊一事,是发生于元春改名之后,难道元春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从人之常情和生活常理来说,元春无论作为贵妃娘娘,还是作为第一次见到黛玉的表姐,她都没有理由上来就讨厌黛玉,这还不当紧,还非得通过改名表达自己的这种厌恶,这不瞎扯吗?
元春省亲在红楼梦里说,是皇恩浩荡,是难得的恩宠,她入宫多年,忽然有一天加封了贤德妃,又有机会回家省亲,你告诉我她省亲就是为了特意改匾额以此暗示她讨厌黛玉?
就算是她有此意,可是她暗示给谁看呢?又有几个人能搞懂这种暗示?她是为了警告黛玉还是敲打宝玉?省亲那么隆重的场面,那么紧凑的安排,她有闲工夫想这些?
关于大观园内的各处匾联,原文有一段话说的很清楚: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其情思之清浊。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
也就是说,宝玉题的这些匾额,并非全都是好的,这为元春改名埋下伏笔。而贾政之所以全用,是因为宝玉自幼所学,大半系姐姐元春所授,这是为了通过元春省亲,让其看下宝玉有无进益。
其实,这也是元春省亲游园的目的之一,对于宝玉所拟匾额,好的当然会留用,而不好的自然会改动,这种改动往小了说是姐姐批改弟弟作业,往大了说也是元春作为贵妃对娘家的一种恩赐,毕竟这可是贵妃娘娘的金口玉言啊。


说到“改作业”,我们不妨来看看,宝玉的“红香绿玉”比姐姐元春的“怡红快绿”差在哪儿,大家不妨反复品味咂摸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宝玉的“红香绿玉”表面上写的是西府海棠和芭蕉,其实暗示的是闺阁女子,而且“红香”、“绿玉”两个词都是名词,组合在一起,又是红又是绿又是香又是玉的,非常香艳,这也符合宝玉的审美情趣。
他不仅有爱红的毛病,而且自幼跟姊妹们一处长大,一直生活在内帏之中,所经所见所思所想,几乎都是围绕女子和香闺,所以他的“红香绿玉”暗指闺阁中的那些温香软玉一般的女子。
包括宝玉后面写诗,他先想到的还是“香”“玉”这些字眼,所以先写的是“绿玉春犹卷”,后经宝钗提醒,才改成了“绿蜡春犹卷”,可见宝玉有多喜欢香啊玉啊这些字眼。
元春一看这个匾额,不仅知道系弟弟所撰,自然也能由此猜出弟弟的志趣,到底过于浓艳了些,脂粉气超标,终究失于大气,毕竟这园子是用来省亲的,所以她作为贵妃娘娘,势必会有一改。
元春的“怡红快绿”将两个名词改作了两个动词,而且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使动用法,即使某某如何,“怡红快绿”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看到海棠变红芭蕉变绿使我心情愉悦之意。
“红香绿玉”给人的感觉就很平,虽然有色彩的渲染,但是静态的,就像欣赏一幅画一般,美则美矣,但不够灵动;而“怡红快绿”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画中的海棠正在慢慢变红,芭蕉正在变得浓绿,甚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给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动态美,让人沉醉其中。


而像宝玉取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这几处,元春就没改,因为确实好,它跟元春改后的“怡红快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给人一种动态美,甚至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也为大观园增色不少。
元春虽然说自己“我素乏捷才,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审美能力,就像李纨,不长于作诗,但却善于评诗一样,元春一样不善于吟咏,但善于品评。
她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给人一种画龙点睛的感觉,宝玉的名固然也好,但终究不够出彩,不够亮眼,且过于香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有些靡靡之风,不适合作为院落的匾额,而元春一改,就像立马赋予了其生命一般,有一种青春的生机和律动在里面,且大气明快。
同理,元春将“蓼汀花溆”改为“花溆”,也是有讲究的,“蓼汀”是指长着蓼花的小洲,而“花溆”指长着野花的水边,两者意思相近,合起来用显得重复拖沓了,所以直接删掉了两个字。这就好比老师给我们批改作文,把一句话里语义重复的词删掉一个一样。
还有一处李纨后来入住的稻香村,这个名字虽然也是元春改的,但最开始并不是这个名,而是叫“浣葛山庄”,这个名字典出诗经,说的就是出嫁女子回家省亲之事。
而元春看了黛玉写的“杏帘在望”一首五律后,便又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有意思的是,“稻香村”这个名字,也不是元春取的,最早还就是宝玉取的。


实际上,元春第一次省亲,不仅不讨厌黛玉,还对钗黛这两个表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她们“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个评价,既是自谦,也是事实。
说到这,还得提一嘴宝玉后来在诗社的名号,就叫怡红公子,显然就是根据其居所名“怡红院”取的,怡红院的名儿自然也是根据“怡红快绿”的匾额名顺出来的。
“怡红公子”这个名号,很自然也很好听,且符合宝玉爱红的毛病,也侧面交代了,宝玉对姐姐所改的这个名,是很满意的。
如果是“红香绿玉”,大家觉得宝玉居所会叫什么名?红香院还是绿玉院?宝玉会取什么名号?红香公子还是绿玉公子?又或者红绿公子或香玉公子?听起来都不恰当,且没有辨识度。
我还想到了红楼梦里唯一提到的青楼女子云儿,她就出身于锦香院,关于香玉,贾府学堂还有两个人一个叫香怜,一个叫玉爱呢,宁国府还有个天香楼……
就是大观园里,还有藕香榭、稻香村,不管是个人不喜欢过于香艳的词,还是为了避免犯重,这香玉合用于匾额,还真就算不上多好的词。
1条评分金币+15
zhdf 金币 +1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06-2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24
贾元春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本质是文学审美与身份地位的考量,与林黛玉并无直接关联。以下是依据文献的综合分析:

一、文学审美:静态香艳 vs 动态意境
宝玉原题的缺陷
“红香绿玉”以名词堆砌色彩与意象(“红”指海棠,“绿”指芭蕉),虽展现宝玉对闺阁香艳气息的偏爱,但过于直白浓艳,缺乏含蓄与灵动感。如原文所述:“非常香艳,符合宝玉的审美情趣……脂粉气超标,失于大气”。

元春改词的升华
“怡红快绿”运用古汉语使动用法(“怡”为使愉悦,“快”为使畅快),赋予景物动态生命力:海棠变红、芭蕉转绿的过程令人心旷神怡。这一改动将静态画面转化为“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更具文学张力与贵族雅趣。

二、身份象征:贵妃仪轨 vs 童稚趣味
省亲场合的庄重性
元春以贵妃身份归省,匾额需契合皇家威仪。宝玉所题“红香绿玉”带有童稚趣味和闺阁脂粉气,而“怡红快绿”则显庄重典雅,更符合省亲别墅的皇家属性。

对宝玉的含蓄引导
元春自幼教导宝玉,此次省亲亦是考察其学业进益。通过修改匾额,她委婉提示宝玉:创作需超越“内帏女子”的局限,追求更高格局1。后文宝钗提醒宝玉作诗避用“绿玉”,进一步印证元春对“玉”字香艳气质的排斥。

三、“玉”字的避讳:家族禁忌非针对黛玉
贾府对“玉”字的敏感
王熙凤曾因丫鬟原名“红玉”触犯宝玉名讳而蹙眉:“讨人嫌的狠!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可见“玉”字在贾府具有特殊禁忌,元春删“玉”可能基于家族规矩。

“香玉”之说的牵强
虽有观点将“香玉”附会为黛玉(典出“耗子精偷香芋”故事),但元春省亲流程紧凑,并无暗示个人喜好的动机。且“蓼汀花渚”删字被解读为“反切注音暗指林黛玉”,更被文献批为“奇葩过度解读”。

四、文字精炼:避免语义重复
元春将“蓼汀花溆”简化为“花溆”,因“蓼汀”(长蓼花的小洲)与“花溆”(生野花的水边)语义重叠。同理,“红香绿玉”中“香”“玉”冗余,删改后更显凝练。

结论
元春的修改是文学素养、身份规制、家族避讳三重作用的结果:
1️⃣ 提升意境:化静为动,超越脂粉气;
2️⃣ 契合身份:彰显贵妃威仪;
3️⃣ 严守礼法:规避“玉”字禁忌。
所谓“影射黛玉”之说,既无实证支撑,亦不符合元春省亲的政治意义与亲情本质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06-2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wfsnow

UID: 87804

发帖
2378
金币
25
道行
199
原创
33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839(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9-14
最后登录: 2025-07-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24
贾元春把 “红香绿玉” 改为 “怡红快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常识与文字风格问题:“红香” 所指海棠无香,犯常识性错误;“红香绿玉” 风格绮靡艳丽,契合宝玉审美,却不符元春勤俭谨慎、追求敦厚含蓄的性格,她认为此四字虚浮粗浅,有纨绔之风。
  • 避讳与人物关联:荣国府中 “玉” 字因宝玉、黛玉及通灵宝玉,成为忌讳(如林红玉因重宝玉名改红儿 )。元春不喜 “红香绿玉”,关键在 “玉” 字,宝钗提醒宝玉改 “绿玉” 为 “绿蜡” 也侧面印证。
  • 情节与命运暗示:“香玉” 是黛玉别称(宝玉讲小耗子偷香芋故事提及 ),去掉 “香”“玉”,暗喻宝黛爱情终将落空,为后续元春赐节礼支持金玉良缘、宝黛爱情悲剧埋线,是作品 “草蛇灰线” 写法体现。
  • 文字造诣与表意提升:原匾额是对景致静态描画,改后 “怡红快绿” 以 “怡”“快” 动词,既绘景又传递观景时心旷神怡之感,契合元春才女身份,也让匾额气度更上一层。


这一改动,串联起常识、避讳、人物命运与文字艺术,尽显《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 的精妙,是理解作品封建礼教束缚、家族兴衰与宝黛爱情悲剧的关键线索 。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 06-2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