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赏析
整体概况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玉器继承战国传统并有所发展变化。礼仪性玉器减少,佩玉种类简化,丧葬用玉显著增加,玉制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发展。其在雕琢工艺上更趋成熟,高浮雕、圆雕等增多,纹饰风格从抽象转向写实,形神结合巧妙,在中国玉器史上承前启后。
种类及特点
按功能和用途分类
礼仪用玉:商周的6种“瑞玉”,除璧、圭外,大多废弃不用。玉璧较为突出,数量众多且样式丰富。谷璧、蒲璧外边常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还出现出廓璧,部分玉璧有“宜子孙”等吉祥语。
丧葬用玉:种类繁多且完善齐全,堪称空前绝后。主要有九窍玉、玉衣、玉璧、玉握猪等。玉衣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敛服,以玉片和金属丝缀结而成,玉片多光素;玉握猪多为长条柱状伏卧形,用简单轮廓线表现外形。
玉制日用品:传世有奁、洗、卮、灯、耳杯等,但真伪难辨;出土器类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如带托高足玉杯构造精致复杂,杯身饰谷纹、花瓣纹等。
玉装饰品:以组成佩饰的佩玉为主,种类趋于简化。常见鸡心佩等,造型独特,装饰性强。
艺术品:出现众多反映平常生活题材的作品,以玉雕牛、羊、鸟、龟、熊等最常见,开始走向写实,立体圆雕手法运用较多。如卧牛能生动刻画出疲倦慵懒神态
辟邪用玉:典型代表为玉辟邪,首次出现于汉代。受我国原有异兽神话及西域异兽传说影响,另外四灵也常出现在玉璧上,单独的龙、凤纹装饰也常用。
材质特点
汉代玉器原料主要为新疆玉、岫岩玉和部分蓝田玉,和田白玉被大量使用。佩饰、部分剑饰及玉衣制作多选用和田玉,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由4000多块和田玉片连缀而成。
工艺特色
雕刻手法
圆雕、高浮雕、透雕增多:与前代多扁平玉片加浅浮雕不同,汉代这类立体雕刻的玉器显著增加,使玉器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如一些陈设艺术品,造型优美精巧。
精雕细琢:部分艺术价值较高的圆雕和高浮雕作品,玉质优良,琢磨精细,在细节处理上十分到位,形神兼备。
雕刻技法
“汉八刀”:明代谢堃《金玉琐碎》提及“只用八刀便刻成一个翁仲”,属于象征性刻画手法,以玉蝉、玉翁仲、玉猪为典型代表,反映汉代雕饰
简洁明快风格。
双沟碾法(游丝毛雕):汉代玉器纹饰表面细刻线纹运用增多,技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问题,俨若游丝白描。
纹饰特点
写实风格:纹饰从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具有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结合巧妙,为前代所不及。
多样组合:多种纹饰混合使用比较常见。除了继承前代的卷云纹、谷纹、蒲纹等,还出现异兽灵物图纹,如螭龙、螭虎、玉辟邪等。玉璧上常见螭龙、雷云纹、四灵、龙凤纹等,还会采用吉祥语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