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入AI眼镜赛道,小米能否引爆市场?
小米入局AI眼镜赛道的优势
技术和经验积累
小米在硬件研发上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此前多年围绕眼镜形态产品的开发,为AI眼镜积攒了宝贵经验,能规避常见的技术陷阱。例如其之前就有过米家眼镜相机、米家音频眼镜2等产品的开发经历,有助于打磨AI眼镜产品。
生态和供应链优势
小米不需要考虑与手机厂商做流量分成问题,并且在渠道覆盖、供应链管理上有成熟体系,还有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这使得小米在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与其他设备的联动上具有明显优势,是一般创业公司和传统AR眼镜厂商难以比拟的。
小米AI眼镜的产品特点
对标RayBan - Meta
从产业链发展情况来看,目前能满足批量出货的AI眼镜形态以RayBan - Meta为代表。小米首款AI眼镜从功能、形态上全面对标RayBan - Meta,但采用系统级SoC + 协处理器的双芯片方案,不同于前者的单SoC芯片方案。这种双芯片方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性能表现,协处理器可以处理诸如待机、音频等低功耗场景,提高整体效率。
机身重量和续航
RayBan - Meta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机身重量控制在了49克,满足全天候使用条件。小米AI眼镜的机身重量在同一水平线上,佩戴体验较好。同时,结合小米近年来在高密度电池技术上的积累,其续航时间可能会大幅领先于RayBan - Meta。
形态设计
相较于目前主流的墨镜式和光学镜架式的两种形态,小米AI眼镜大概率会使用光学镜架 + 电致变色玻璃的方案,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不过电致变色镜片在没有显示屏的AI眼镜上的实际作用,还需等发布会揭晓。
定价优势
之前的米家眼镜相机众筹价格为2499元,小米首款AI眼镜定价不会高于这个价格。因为去掉自由曲面AR光机后成本明显降低,且参照市面上功能类似的竞品,定价在1600 - 2100元之间,小米AI眼镜起售价大概率也在这个范围区间内,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
市场面临的挑战
行业生态问题
当下AI眼镜行业基本不存在所谓的生态。行业处于早期摸索阶段,大多数厂商论证的都是单一功能的突破。而且传统互联网厂商押注AI眼镜赛道,将其视为下一个流量入口,这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智能手机厂商产生矛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AI眼镜都无法摆脱智能手机成为独立的硬件平台,其算力需要依赖智能手机的端侧算力或向云侧传输请求、数据来完成复杂计算。
品类竞争
现阶段AI眼镜有多种品类:
第一类是无摄像头、无显示,只支持语音交互的AI眼镜,这类产品生命周期短,功能通过TWS耳机基本都能实现,可能明年就不会有公司研发。
第二类是以RayBan - Meta为代表的集成摄像头但没有显示的AI眼镜,小米AI眼镜对标此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第三类是基于AR显示技术的AI眼镜,如雷鸟发布的X3Pro能支持实时导航功能,但该方案对光学系统要求极高,成本大幅提高,部分高配置产品逼近万元价位。
结论
小米在技术、经验、生态和供应链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AI眼镜产品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价格竞争力,有较大机会在AI眼镜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行业生态不完善、品类竞争激烈等挑战也客观存在。所以小米能否引爆AI眼镜市场还不确定,但有很大可能会推动行业生态趋于整合,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