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朗读者》里说过:“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人活到七十岁,风风雨雨几十年,啥事儿没经历过?可越到这岁数,越得明白,有些事儿得趁早办,既是为自己的晚年省心,更是给子孙后代积福。
撒贝宁调侃过:“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最后,拼的不是速度,而是智慧。”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人过了七十,要是能把这三件事早早办妥,那才是真的把福气传给了子孙!

一、“身后事早安排,别让子孙为难” 老话说“早备无患”,人过七十,得把身后事提前盘算好。我隔壁的张大爷,走得突然,啥遗嘱都没留。这下可好,三个儿女为了一套老房子争得面红耳赤,原本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差点闹上法庭。张大爷的老伴坐在门口直抹眼泪:“早知道,就该逼着他把话说清楚!” 再看看李奶奶,刚过七十岁,就把儿女们叫到跟前,当着律师的面立好了遗嘱。房子怎么分、存款怎么用,清清楚楚写在纸上。她还笑着说:“我把丑话说在前头,省得以后你们兄弟姐妹伤了和气。”儿女们一开始觉得别扭,可后来都夸老太太想得周到。这就是老祖宗说的“亲兄弟,明算账”,提前把事儿摆到台面上,看似冷冰冰,实则是对子孙最大的爱护。 撒贝宁说过:“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可身后事这出“戏”,咱完全能提前彩排好。七十岁往后,别忌讳谈生死,把墓地、骨灰安置这些事儿都安排妥当。就像董卿说的:“世间一切,都是遇见,而离别,也该是一场有准备的告别。”把身后事办得明明白白,子孙才能少些麻烦,多些安宁。 二、“恩怨情仇都放下,家和才能万事兴” 人活一辈子,哪能没点磕磕绊绊?可到了七十岁,再揪着过去的恩怨不放,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更是给子孙添堵。我老家的王爷爷,年轻时和邻居因为宅基地闹了矛盾,这口气憋了几十年。临终前还叮嘱儿子:“别和他家来往!”结果儿子为了这点小事,错过了和邻居家合作赚钱的机会,肠子都悔青了。老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有些仇,该放下就得放下。 反观刘奶奶,曾经和儿媳闹得不可开交。七十岁那年,她主动给儿媳道歉:“以前是我老糊涂,别往心里去。”儿媳感动得直掉眼泪,从此婆媳俩和好如初。现在刘奶奶的孙子考上了重点大学,逢人就说:“我们家能有今天,全靠奶奶心胸宽广!”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老人把恩怨放下,家庭和睦了,福气自然就来了。 白岩松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七十岁往后,别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把心态放宽,把笑容挂脸上,家庭氛围好了,子孙在外面打拼也更有底气。 三、“留点养老钱傍身,不做儿女的拖累” 老话说“养儿防老”,可真到了七十岁,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养老钱。我亲戚家的赵奶奶,把所有积蓄都给了儿子买房,结果自己生病住院,儿子拿不出钱,只能四处借钱。赵奶奶躺在病床上直掉眼泪:“早知道,就该给自己留点后路!”这就是“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再亲的儿女,也有自己的难处。 李爷爷就聪明得多,每个月把退休金存一部分,还买了养老保险。他常说:“我手里有钱,生病不用拖累孩子,逢年过节还能给孙子发红包,多好!”现在儿女们对他孝顺得很,因为知道老爷子不添麻烦,还能帮衬着点。这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七十岁往后,千万别把养老钱全掏出去,给自己留条后路,就是给儿女减轻负担。 董卿说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这份陪伴,得建立在不拖累儿女的基础上。七十岁的老人,把养老钱规划好,该看病看病,该享受享受。自己过得舒心,儿女也能安心,这不就是最大的福气吗? 人过七十,就像秋天的果子,该熟透了,该豁达了。把身后事安排好,把恩怨情仇放下,把养老钱留够,这三件事办妥了,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给子孙积福。就像老话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咱们这代人把路铺好了,子孙后代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