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这一形象,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要么是像《西游记》中的唐僧那样的苦行僧,要么像少林寺的僧人一样身怀绝技,或者像朱元璋早年那般,四处乞讨的形象。但如今,当我们走进寺庙时,却经常会看到一些和尚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尽管他们平时都声称不吃荤腥,这些和尚到底怎么这么胖呢?
事实上,和尚并不完全是吃素的。某些地区的和尚是允许吃肉的。例如,泰国的和尚就在其宗教信仰中,允许吃肉。虽然泰国和尚信奉的是佛教,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佛教传统和教义,吃肉的规定有所不同。
在我国,早期佛教刚传入时,和尚是可以吃肉的。只要符合特定条件,和尚们是可以放心食用的。比如,肉类来源必须是已经宰杀好的,且和尚们并未听到或参与到宰杀的过程。简而言之,市场上那些早已准备好售卖的肉类,和尚是可以随意购买的。和尚们的饮食禁忌,至今仍然和梁武帝的故事紧密相关。
梁武帝极其热爱佛教,他修建了大量寺庙,因此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说法。梁武帝曾一度产生了想要出家的念头,甚至计划亲自成为一名和尚。然而,在大臣的劝阻下,这个计划最终破灭。梁武帝随即下令,全国的和尚都必须吃素,不得食用肉类。此举奠定了我国和尚素食传统的根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尚不能吃肉的规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有一个流传至今的传说——“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个传说尽管只是故事,但也象征了少林寺的僧人曾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少林寺的僧人曾在寺外享有吃肉的特权。此外,小说和一些历史传记也常常描述吃肉的和尚,例如济公和鲁智深等人。
不过,今天的和尚并非全都是肥头大耳的。其实有些和尚,特别是那些坚守苦行的僧人,依然保持着身材的瘦削。他们认为世间的痛苦无处不在,而他们愿意通过承受更多的苦难,帮助他人减轻痛苦。这些苦行僧的生活方式非常艰苦,常常需要长途跋涉,走村串寨,在街边讨要食物,这种“化缘”方式让他们的体型自然保持得相对较瘦。
与此相比,那些比较肥胖的和尚,通常并不像苦行僧那样要长时间跋涉劳碌。他们的生活较为安逸,通常待在寺庙里,烧香念佛、诵经打坐,日复一日地维持寺庙的日常秩序,或是引导香客拜佛。现代社会中,许多寺庙已经不再需要和尚们去山中砍柴挑水,生活条件相对舒适,缺乏运动的结果,肥胖成了他们的一种常态。
此外,很多和尚的饮食并不简单。虽然传统的素食理念要求他们不吃肉,但他们却依旧吃油炸的食物,比如炸茄子、炸莲藕等,这些食品的热量并不低。和尚们的主食一般是大米或面粉,这些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使他们可以吃得饱足。而且,许多寺庙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让和尚们辛苦劳作,因此,这些美味的素食也成了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许多豆制品和素食也能够模仿肉类的味道,甚至还有油炸蔬菜和大量白米饭、馒头等,这些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加上缺乏运动,使得一些和尚的体型越来越臃肿,甚至有些和尚面临高血糖的健康问题。
在一些佛教的节日和仪式中,寺庙内的和尚们还常常会有聚餐。为了显示自己的虔诚和对佛法的敬重,许多和尚会在这些聚餐中暴饮暴食。因此,寺庙里的和尚肥胖现象尤为明显。相比之下,少林寺的和尚体型大多较为结实,很少看到肥胖的身影。原因很简单,少林寺的僧人不仅要烧香念佛,还需要练习武术,每天大量的体力消耗使他们无法积累过多的脂肪。
此外,少林寺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为了保持寺庙的武术威名,少林寺还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和健身方式,因此他们的僧人通常都是肌肉结实、体型匀称的。历史上,佛教在许多时期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特别是在元朝,僧人的地位非常高,寺庙规模庞大,朝廷还会拨给香火钱,这使得僧人的生活非常富足,不必为生计操心,也不需要进行任何体力劳动,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会导致体型的肥胖。
而如今,许多寺庙的僧人待遇优渥,社保完善,工资丰厚。相比于过去的艰苦生活,现代和尚的职业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的信仰讲求清心寡欲,但并不对饮食和体型有过多的约束,很多和尚并不会为自己渐渐发胖而感到困扰。
与此同时,国外的和尚,尤其是泰国的和尚,他们的饮食文化与我国的和尚有很大的不同。泰国和尚的饮食不受太多限制,肉类是他们饮食中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他们不乏肥胖的例子。相比之下,中国的和尚多讲究吃素,尤其是那些苦行僧和少林寺的僧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相对严格。而其他一些寺庙里,主要以烧香念佛为主的和尚,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和严格的饮食控制,往往就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