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黑
编辑 | t
“少不看水浒”是常见的说法,意思是年轻人若是读了《水浒传》,容易被书中那些讲义气的英雄人物所影响,容易变得好勇斗狠。然而,实际上,梁山上最值得学习的,并非那些外表硬朗、性格直率的勇士,而是一些看似软弱,但内心机敏、细腻深思的角色,例如萧让。
萧让是梁山上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大部分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擅长书法的文人,而实际上,萧让不仅才智出众,而且身手不凡。在许多梁山好汉或战死沙场,或身体残疾的情况下,萧让却成功进入蔡太师的眼中,获得了荣华富贵。
在《水浒传》中,萧让的存在感很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很少参与战斗。尤其在梁山多次征战的时候,萧让几乎都选择了隐身,绝不参战。因此,他不仅常常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在梁山中的排名“不公”,似乎存在“水分”。
萧让是梁山“七十二地煞”之一,排在第46位,居然比很多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的英雄好汉排名更高。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书生”能够有如此高的排名呢?这背后其实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萧让的能力常被低估。大家通常认为他只会写字,但他那一手好字的实际应用价值却被忽视了:他擅长伪造文书。正是因为宋江在被陷害后,萧让用一封巧妙伪造的信件救出了他,这项能力不仅让他在梁山上备受重视,也使得整个宋朝恐怕都很难找到几个人能与他比肩。也正因如此,宋江才决定一定要把他请上梁山。
其次,萧让的文化水平远高于梁山其他人。在梁山众多草莽英雄中,许多人文化水平较低,甚至连文盲也不少。即便是号称“军师”的吴用,过去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且未曾考取过秀才。与此不同,萧让不仅学识渊博,且兵法也有一定的造诣。在梁山中,他负责调兵遣将,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正因如此,蔡太师对他的高度评价便不难理解。蔡太师将萧让留在身边,可见萧让在梁山中的身份与其他成员完全不同,他属于文人阶层的上层。
萧让虽然表面上看似柔弱,但他在梁山中的隐藏实力却经常被忽略。比如,他的武力便常被误解为“手无缚鸡之力”。然而,一旦他动手,几乎可以进入梁山的顶级战斗力行列。根据原著,萧让曾与梁山的先锋之一矮脚虎王英交手,而王英身手极为了得,是梁山的第二梯队人物。可在与萧让交战时,王英不过几回合后便意识到自己无法与萧让抗衡,立即转身逃走,表明萧让的战斗力远超王英,甚至可以轻松斩杀他。
尽管如此,萧让在梁山中的所有战斗中几乎都不露面,将自己的能力隐藏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他经常被低估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萧让要这么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萧让可能从未真正把梁山当作自己的归宿,他不愿为了梁山而拼命,一直在保持自己的安全,寻找能让自己离开梁山的机会。
因此,当蔡太师表示愿意留下萧让时,他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仿佛早已做好决定。这一举动常被后人批评,认为萧让投靠了“汉奸”,成为了走狗。但从长远来看,萧让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
当时,宋江已经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而作为梁山的一员,萧让未来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跟随宋江,奋勇杀敌,立下战功,未来在朝廷获得一官半职;二是尽早离开梁山,自谋出路。然而,这两个选择对萧让而言都是“下策”。若他继续跟随宋江,虽然能获得短期的功名,但生死未卜,而且最终的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其冒险,他更愿意保持低调,避免陷入战争,确保自己的安全。
从萧让选择加入梁山的一刻起,他便决定了要明哲保身,不参与任何危险的行动,而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确保在适当时机能随时离开。无论是加入蔡太师还是其他地方,萧让都能安然度过。这使得宋江无法强硬地挽留他,毕竟相较于蔡太师,宋江显得微不足道。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蔡京虽然是奸臣,但在当时的读书人眼中,他是一位能礼贤下士的重臣。所以从萧让的角度来看,投奔蔡太师并非不智之举。更何况,蔡太师也是当代的书法家,能理解萧让的心思。
萧让的做法其实是值得现代年轻人学习的,他的谨慎与明智反映了社会的真相。相比之下,像林冲、武松等人,失去价值后,宋江对他们毫不关心,完全不顾他们的生死,这正是“价值消失”的体现。而萧让则保持健康,并且最终获得了功名,这其中的差距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