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4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坚守戏剧本体是科技赋能的前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40
金币
73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2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22) —
近年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现象在戏剧领域愈发显著。数字科技赋能创作、技术打造新样态、媒介融合助力戏剧传播已成常态,人工智能技术更对戏剧生产与消费的全链条产生深远影响。但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我们必须对科技过度介入保持必要的警醒——唯有坚守戏剧本体,科技才能真正为戏剧艺术增色。

  科技对戏剧舞台的直接影响首先体现在舞美领域。从布景灯光的优化,到舞台设备的更新,乃至剧场构造的升级,科技始终是舞美变革的驱动力。如今,科技的广泛应用让几乎任何风格的舞美设计都更容易实现,灯光布景愈发炫丽,舞台设置日趋复杂,平台、转台、推拉台等新式设备层出不穷。然而,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真正的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精彩剧情、塑造饱满形象、抒发动人情感,并传递诗性哲思。只有当舞美有助于演员实现这些艺术目的时,它才是有价值的;反之,过度炫目的舞美只会喧宾夺主。若此类舞美长期占据舞台,不仅是对科技赋能的误解,更会导致戏剧艺术本体在无形中迷失。这种倾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在艺术表达上,烦琐的舞美会破坏戏剧情境、淹没戏剧细节,分散观众注意力,剥夺观众的想象空间,还会干扰演员表演,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传承方面,中国戏曲讲究虚拟之美、空灵之境与审美意象的营造,过于繁复的舞台设置与之背道而驰,破坏戏曲舞台的美学质感,甚至可能导致各剧种特色唱腔、功法及技艺“绝活儿”的光彩被遮蔽;从艺术生态来看,新奇花哨的舞台设置或许能一时吸引观众目光,但难以长久留住观众,此类剧目挤占宝贵的舞台资源,一旦观众看清其空洞本质,便会逐渐远离剧场。20世纪初期.上海舞台风靡一时却最终因内容空洞被观众抛弃、沦为笑柄的“机关布景”,便是前车之鉴。

  科技过多地“侵入”舞台空间,还可能对戏剧创作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构成隐性的误导。当戏剧舞台以纯净质朴的面貌直面观众时,戏剧创作必须依靠深厚的生活积淀、鲜活的形象塑造和独特的审美表达来打动观众,这无疑倒逼创作者精益求精,因为平庸之作在这样的舞台上无所遁形。然而,一旦大量科技元素涌入戏剧舞台,它们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平庸之作的保护壳。近年来,以华美“包装”掩盖空洞内核,打着舞台科技“创新”旗号却粗制滥造的剧作并不少见。有些剧作剧情漏洞百出、结构混乱、人物模式化、台词粗糙,却凭借科幻题材的噱头,将炫耀“科技”作为主要卖点。科技赋能戏剧创作,本意是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增强表现力,科技不应成为平庸之作的“包装”。如果剧情、人物、情感这些基本的艺术元素不达标,即便科技元素再丰富,也无法挽救作品的成色。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戏剧人应坚守戏剧艺术本体,让科技为艺术增色。戏剧舞台固然要善用科技,科技的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创新变革的契机,也能为观众带来新奇时尚的审美体验,但戏剧绝不能一味炫耀科技,更不能盲目信奉科技至上。戏剧艺术的终极使命,是通过审美的情感与形式传达人生体验、淬炼思想认知、触动灵魂,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所有功能都应服务于此。若脱离这一目的,再先进的科技也不过是哗众取宠的技术展览或自说自话的舞台景观。借力科技探寻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与美学表达,才是戏剧融合科技的关键。

  科技越发达,越要重视人类的思想发现、创意灵感和审美判断在戏剧舞台上的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技术层面的操作很容易被替代,而艺术创作中最宝贵、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是人类思想的原动力和精神的创造性。以人工智能为例,戏剧人要以自身思想和精神掌控、训练、引领人工智能,不能仅做技术的“用户”,而应在自我主导下与人工智能协同创作,使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案、图片和视频,都成为艺术家创意思想支配下的精神产物。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戏剧人都不能放弃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剧场诗意。虚拟现实技术虽在改变观众的审美体验与接受习惯,人机交互模式也在增强互动仪式感和沉浸感,但越是如此,越要凸显戏剧艺术现场交流的意义。剧场艺术的这一核心特质源于人类模仿、表现以及情感交流的本性,只要这些本性不变,“场”的效应就依然是戏剧最迷人的魅力。越剧《新龙门客栈》吸引大量网生代年轻人,正是因为其现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满足了网络青年审美与情感双重“奔现”的需求:环境式演剧构建的观演一体新演艺空间,相较于传统四堵墙式观演方式更具吸引力;线下场域的真人情感碰撞,也比网络社区的虚拟交往更有魅力。

  科技为戏剧带来机遇,也暗藏危机。坚守戏剧本体、重视精神创造、固守现场交流,是实现科技赋能戏剧舞台的美学前提;对科技保持理性态度,不过度依赖,体现着戏剧人的文化自信。唯有如此,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戏剧艺术的翅膀,而非束缚其发展的枷锁。正如舞台灯光应照亮演员的灵魂,而非淹没表演的光芒,科技赋能的本质,始终是让戏剧本体的魅力更充分地绽放。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994
金币
275199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2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8
您提到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科技与戏剧融合的多个方面。确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戏剧领域经历了许多变革。这些技术不仅为戏剧创作带来了新的工具和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赏体验。然而,正如您所强调的,科技的介入必须谨慎,以确保它能够真正增强戏剧艺术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种表面的装饰或替代品。

科技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如灯光、布景和舞台设备的更新,确实为戏剧的视觉呈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戏剧的核心始终是演员的表演、剧情的深度和情感的传达。如果科技的应用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削弱了这些核心元素的表现力,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戏剧艺术发展的阻碍。

您还提到了科技可能对戏剧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带来的误导。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科技应该成为创作者手中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创意和情感,而不是成为掩盖作品内在空洞的幌子。

最后,您强调了人类思想、创意和审美判断在戏剧中的重要性。这是戏剧艺术中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部分。即使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戏剧人也应该保持对艺术创作的主导权,让科技成为实现创意的工具,而不是让科技主导创作。

总的来说,科技为戏剧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科技的应用与戏剧艺术的传统价值,确保科技真正为戏剧艺术服务,而不是取代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