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2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从开源看“智能向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22) —
人工智能会缩小还是扩大发展差距?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跟跑者”“后进者”,不仅缺少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也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储备,甚至在相关基础设施上都存在严重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人工智能准备指数”显示,截至2024年4月,发达国家这一指数为0.68,而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分别为0.46和0.32。

  不过,会不会“扩大发展差距”,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技术,在于以何种理念开发人工智能。不妨来看两个案例。

  一个是,今年缅甸中部发生地震后,相关方面利用DeepSeek,在7小时内开发了一套中缅英互译系统,有效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为中国救援队伍参与国际救援提供了助力。

  另一个是,日本一家AI应用企业基于通义千问打造的日语模型EZo,成功在日本医疗保健领域和多个公共服务机构落地。目前,通义千问的衍生模型数已超10万个。

  两个案例里,人工智能大模型虽然不同,但都源自中国,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开源。如今,越来越多的大模型加入开源阵营。这些开源大模型,让更多人共享人工智能红利,也启示我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也需要宽广的格局。

  数字红利不能成为数字霸权,智能革命不应导致智能鸿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避免其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坚持“智能向善”,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公共产品。

  “智能向善”彰显中国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打破了“算力至上”的旧信条,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从“堆算力”向“拼算法”转变,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普惠。正如一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所言:“开源之举将使AI像水、电和网络一样触手可及。开源化、轻量化将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广阔场景已经呈现。”

  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好发展。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拥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立己达人,推动人工智能公平普惠发展,这是中国的坚定态度。

  “智能向善”体现中国开放合作的宽阔胸怀。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开放创新的良好生态。开源策略,超越了筑“小院高墙”、搞“三六九等”、分“远近亲疏”的做法,降低了研究、应用的门槛,使更多人能参与到人工智能的研究之中。这有利于汇聚全球智慧,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且能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升级的生态系统。

  坚持开放、互通、平等,拒绝筑墙、断链、霸权,携手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才能更高效、更公平地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加快拓展。

  “智能向善”映照中国和合共生的文化情怀。技术背后有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人历来的主张;民胞物与、和衷共济,是中华文化内在的品格。自去年12月中国倡议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成立以来,截至今年5月,中方已经在北京、上海举办2期研讨班,邀请来自40多国180多位各界代表共商共促人工智能的包容发展。中国科协实施的人工智能开源项目已惠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发展中国家。

  从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发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再到推动务实合作,让更多人共享智能红利,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者。这正是和合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

  1879年,爱迪生成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今,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的“爱迪生时刻”已经到来,但要让人工智能如同电力一样走进千家万户,除了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坚持“智能向善”,同样不可或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4
金币
27316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18
   人工智能对发展差距的影响分析

  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它是否能够缩小或扩大发展差距,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发达国家在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跟跑者”或“后进者”的位置。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人工智能准备指数”显示,截至2024年4月,发达国家这一指数为0.68,而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分别为0.46和0.32。这表明在AI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技术和准备差距。

  - 投资流动与生产份额:AI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投资更多地流向已经实现自动化的发达经济体,从而拉大富裕与贫困国家之间的差距。发达经济体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更高,薪资水平也更高,这促使企业更密集地使用机器人,尤其是在机器人可以轻易替代工人的情况下。

   2. 就业与工资差距

  - 工作稳定性与人力资本积累:AI技术的应用可能通过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影响技能工资差距。高技能劳动力因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视野,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不仅能快速适应技术,还能够主动探索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现有生产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并推动创新。

  - 机器换人成本机制:AI应用需要匹配拥有智能专用技术且能够处理高复杂程度任务的技能劳动力,这些智能专用技术和“干中学”的技能习得性质使得企业不会轻易替换此类员工。这可能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升,而低技能劳动力面临工资增长缓慢的问题,从而扩大工资差距。

   3. 全球合作与技术共享

  - 开源策略的重要性:开源大模型的出现,让更多人共享人工智能红利,推动了AI技术的普惠发展。例如,DeepSeek和EZo等开源模型的成功应用,展示了开源策略在降低研究、应用门槛,使更多人能参与到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潜力。

  -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和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向善、造福全人类,避免其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这强调了国际合作在确保AI技术普惠发展中的重要性。

   4. 政策调整与激励机制

  - 政府的角色:各国政府需要调整激励机制,鼓励AI开发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社会效益,例如提高教育质量和医疗健康服务。通过重新设计激励机制,可以引导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利益。

  - 教育与技能培训:为了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资力度,鼓励年轻人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同时,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确保AI技术的安全可控,防止其被滥用。

   5. 社会影响与公平问题

  - 数字红利与数字霸权:数字红利不应成为数字霸权,智能革命不应导致智能鸿沟。坚持“智能向善”,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公共产品。

  - 文化与价值观:“智能向善”彰显中国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从“堆算力”向“拼算法”转变,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普惠。

   结论

  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有可能缩小发展差距,也可能扩大这种差距。关键在于如何管理这一技术,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国际合作、教育投资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确保AI技术的普惠发展。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AI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