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体现的“在最好的年龄发奋读书,是普通人最好的出路”
秦钟事例体现的道理
在《红楼梦》里,秦钟的故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秦业明白对于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趁着最好的年龄发奋读书是最好的出路。他得知贾府有私塾且老师贾代儒是老儒,便将秦钟送去读书,期望他学业进益、成名有望。然而,秦钟进入贾府学堂后,脱离了父亲的监督,被贵族学堂的环境和贫富落差所影响,将学业抛之脑后,与他人争风吃醋、找相好,完全忘记了读书的初衷。
秦业得知儿子堕落,气得将他打了一顿,自己也老病发作去世。这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进入贵族学校后,不专注学习反而跟风攀比。秦钟认为凭借姐姐和朋友的关系无需读书,可这种靠他人给予的享受难以长久。秦钟临终前的劝告,也是作者借此提醒人们要趁着大好年龄好好读书,即便不求大富大贵,也能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
对普通人的普遍意义
从更广泛的层面看,在最好的年龄发奋读书对普通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读书能为普通人提供知识和智慧,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和不同的思想观念,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秦钟类似,现实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在该读书的年龄荒废学业,可能会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努力读书则是普通人实现逆袭、改变人生轨迹的有效途径。它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看重出身和天赋,只看重努力和付出。就如同曾国藩,虽天赋不高,但通过不断读书,最终实现了从乡下笨小子到进士、翰林的转变,还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书中其他相关体现
《红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从侧面反映了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世事、通达人情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的体现,而这可以通过读书和生活的历练来获得。年少时可能会排斥世故和圆滑,但随着年龄增长会明白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刘姥姥虽然大字不识,但在世事人情方面十分练达,能在困境中找到活路。这说明读书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也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的过程。
同时“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也强调了人要想成功必须勤勉自律,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在最好的年龄发奋读书就是一种自律和勤勉的表现,是普通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