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海在超大城市智能养老与人工智能治理协同发展的探索,结合当前老龄化挑战与政策导向,可总结为以下核心实践路径与治理逻辑:
一、超大城市智能养老的实践探索
技术应用与场景深度融合
智能硬件推广:依托上海智能硬件研发优势,推广智能护理床、智能轮椅等设备,提升居家养老安全性和便利性。
AI适老服务平台:如上海大学主导的“AI沪助”模型,覆盖病情自诊、心理疏导、社区办事等功能,通过数字人互动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已覆盖全市560万老年群体5。
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通过智能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为政策优化提供科研依据。
全域覆盖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整合区级融媒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将AI服务嵌入216个街镇融媒公众号及700个电信老友亭,形成“社区—家庭—个人”多层级服务网络5。
社会协同与公益助老
高校、企业、社会组织联合成立“智享银龄”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破解老年人“技术鸿沟”。
二、人工智能治理走在前列的关键布局
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通过“模速空间”等载体,整合算力平台、开源社区、应用场景与投资机构,加速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闭环。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备案大模型超70款,形成规模化技术储备。
伦理与制度创新并重
治理范式探索:聚焦算法歧视、隐私保护等问题,强化制度供给,推动技术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
城市级实验场域:利用上海超大规模应用场景(如医疗、金融、制造),测试并规范AI伦理标准。
人才与教育体系支撑
集聚全国近1/3人工智能人才(约30万人),通过“海聚英才”计划及高校产学研联动,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三、示范效应与未来突破方向
国家级战略定位
上海被赋予“总结大模型产业生态经验”的任务,需在技术突破与治理规则制定上形成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老龄化社会的科技包容性
通过智能养老实践,探索技术普惠路径,如开发低门槛交互界面、强化适老化产品标准,确保老年群体共享数字化成果。
国际竞争与合作维度
以人工智能治理经验参与全球规则对话,输出兼顾创新与安全的治理框架,提升中国在数字文明领域的话语权。
总结
上海正通过“技术创新—场景落地—制度规范”三位一体模式,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同时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式现代化”样本。其核心逻辑在于:以人民需求定义技术边界,以城市级实践验证治理规则,最终实现老龄化社会与智能革命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