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1400多年的隋代皇家寺庙---国清寺
历史渊源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隋代高僧智越在此创立天台宗,影响远及国内外。建成后,隋朝出现开皇盛世,隋炀帝为巩固大业,取“寺若成,国则清”之意,将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元世祖时期更名为“国清讲寺”并沿用至今。在历史长河中,国清寺历经多次兴衰,唐代武宗“会昌法难”时被人为放火烧毁,隋塔也因此受损;上世纪六十年代同样未能幸免,1973年在周总理关切下拨款重修,才有了如今所见的寺庙。
文化地位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是韩国、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全世界佛教信徒的朝觐圣地。它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同时,它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革期间是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寺院,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考虑和日本加强民间交流以促进两国建交,顶住压力开放了国清寺。
建筑特色
整体布局
国清寺各个殿堂顺着山势层层往上,掩映在树木之中。山门别出心裁地向东开,增添了无限生趣。寺内有别处寺院所无的雨花殿,相传为纪念智者大师弟子章安灌顶讲授《妙法莲花经》感动上天神灵、天降花雨而建造。雨花殿后逐级向上,月台之上是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
独特标识
国清寺山门前的汉白玉石狮原本放在故宫,是国宝级文物,“国清寺”三个字为雍正皇帝书写。大雄宝殿的匾额是竖写的,与故宫里的匾额格式相同,这是清代重修时皇帝御赐恩准的,表明国清寺享受类似于皇宫待遇的高规格寺院。
三绝景观
隋塔
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从观音殿前的角度可以看到它中间是空心的,可穿透看到光亮,但现在进塔的门已封堵。
隋梅
位于大雄宝殿右侧,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每年二月左右,隋梅吐蕊,暗香浮动,洁白的梅花从大雄宝殿一角探出,一直延伸到连廊的屋顶之上,散发着浓烈春意。
王羲之的独笔“鹅”
寺中存有王羲之的真迹,一笔鹅字碑等历史文物,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纯粹佛韵
国清寺相当佛系,不收门票,添香油也不采用二维码收款,寺内毫无商业化痕迹。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放低声音。寺内2元的斋饭也备受游客青睐,此外,寺庙外边停车场边上还有一排餐饮店,可供游人信众选择各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