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人物,让我们耳熟能详,尤其是108将中的人物性格鲜明,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而齐聚梁山这个旗帜。没有被招安前的梁山势力,是一个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自由自在发展的集团。快意恩仇,能够实现自己的才能与反抗暴政的民间正义力量。
但是招安后的情况,却是与自己的宗旨相反。不但失去自由身,还被捆绑为维护宋王朝统治的工具。最终在一次次征战中,不断自身力量受损,将领结局都不怎么好,惨淡收场。招安成为梁山好汉的催命符,朝廷的打手。在这场变故中,唯有一人的结局是最好的,他提前看出问题,也认清宋江的为人,最终以借口,提前退场,避免了这种灾难。这人就是公孙胜!
公孙胜是最早加入梁山的人,为了解救民间疾苦,心怀天下,在朝廷腐败不作为的治理下,盛世大宋其实暗藏危机。他师承道门,有着天下是非观的大义感。而当时的梁山势力是所有反抗宋庭势力中,最有潜力的一支力量。不为个人名利,只为伸张正义。意气相投,兄弟之间肝胆相照,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算计。
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正义力量联盟,大家的地位与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义气而交,终能汇聚一批志同道合的英雄。这108将出身各不相同,有被官府迫害,也有自身本身就是江湖之人,有的自身有命案,还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利益牵绊而自身成为受害者。这些人都是本性良好而受到不公待遇的结合体。
而宋江这位梁山第二任扛把子,在加入梁山前与梁山后的表现,虽然通过种种的伪装而能够赢得所有人的认可,成为最有权威性的人物。在梁山站稳脚跟,成为仅次于晁盖的第二核心人物。这一过程的转变,虽然欺骗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但还是没有瞒过一人的眼光,那就是公孙胜。
在宋江掩饰包装自己时,对于人情世故精通的公孙胜,通过宋江刻意营造的伟光正的形象,有着自己的判断力。虽然掩饰很好,那也是因为梁山这个群体,没有朝廷与社会那么多的人心算计与掌控。都是一群爱憎分明的好汉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与弯弯绕。这才是他能够成功的基础,只是对于公孙胜这种睿智的人,却不是很管用。
正因为看清宋江并不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才对他敬而远之。毕竟自己下山的目的,只是为了救济天下,匡扶正义,而不是争 权夺利。而宋江这个人既有官场的老油条经验,又有自己良善与义气的一面,也有自己自私与恶的一面。为了融入这个新团体,站稳自己的脚跟,经营自己的人脉,拓宽自己的势力根基。
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与投机所好的区别对待,成功赢得一群直性子没有心机的人认可。在梁山还是晁盖掌权时,就能够有自己的人脉圈,迅速站稳脚跟。当梁山发生权力交接时,为了围绕一把手的位置,宋江种种变现与可以推脱,最终让大家心甘情愿的奉他为主,成功坐上第一把交椅。
这一切公孙胜都看在眼里,而他本人也并不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对于争夺 权力与算计的行为,并不在意。但是也看清梁山的性质在宋江掌权时,已经不一样。义气已经不是当初那么纯粹,反而成为一种利用的工具。因此对宋江提出回乡探母的谎言,躲避这场权力交接的明争暗斗,也是为了远离是非。而宋江也因为心虚,并没有拒绝,也没有挽留。
本来是不打算再回归梁山的,但是多年的兄弟感情,不允许自己的生死兄弟陷入困境。尤其是宋江执政后的作派,接受朝廷招安,成为朝廷平定内部叛乱与边患的急先锋。过度的损耗梁山的实力,很多好兄弟都因此而相继丧生。
为了自己的兄弟情谊,只能违心再次拉兄弟一把,尽量停止这场无休止的内耗。但是宋江就是铁了心“愚忠”,根本不考虑自己兄弟的损耗与士气问题。不停地奔波在平叛与征战的路上,导致梁山势力最终被瓦解,自己也没有赢得朝廷的认可。
这其中公孙胜也出了不少力,利用自己的才能与八卦阵的军事发挥,先后帮助卢俊义与宋江打赢一个个对手。直到自己的师傅强令自己回归,不要再涉及险境,才再次出走,而后没有回归,赢得善终。
公孙胜虽然看得明白,也能够把握火候提前退场,但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宋江执政是梁山灾难的开始,也是108将悲剧的开始。本可避免的灾难,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立,而导致兄弟死伤惨重,四分五裂,惨淡收场。而公孙胜看在眼里,却无力拯救。既不被重视,又能力有限,难以阻止宋江的疯狂行为与野心。用梁山好汉的命,满足朝廷的意图,成就自己的上位。既然无力改变,那就只能自保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