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一城双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平遥古城
历史悠久与建筑完备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 - 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到清末历经26次补筑完善,形成了规模完备、古朴壮观的古城。它是中国国内仅存的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墙,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商业与金融地位
明清两代,平遥县是山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金融业的发祥地。1823年,中国最早的银行——日升昌票号诞生于此,当时全国51家票号中平遥有22家,票号生意与晋商的繁荣密切相关。这反映了平遥在当时中国商业和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和商业发展的独特模式。
文化与社会价值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它如同用秦砖汉瓦写就的千年古书,每一条砖缝里都浓缩着历史的印记,是研究中国明清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双林寺
历史与建筑价值
双林寺始建年代虽难以考证,但据记载其重修年代在北齐五平二年,始建年代可推算至北魏早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内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所留,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传承。
彩塑艺术瑰宝
双林寺被称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古代雕塑博物馆”。寺内现存1600余尊木胎泥塑作品(也有资料称2000多尊),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继承了中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明塑中的佼佼者。彩塑形态各异,大的高达3米,小的只有30厘米,四分之三采用悬塑手法制作,解决了观众的视觉差,改变了泥塑直立的传统雕塑方式,是古代匠师将力学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比如千佛殿的韦驮像,被评价为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身如强弓,有“全国韦驮之冠”的美誉;“自在观音”身姿侧卧,表情怡然自得,人物眼神刻画生动,服饰线条表现真实,艺术价值极高。
文物的文化底蕴
寺内还保存有唐槐、宋碑、明钟等众多历史文物,每一块石碑记录着寺庙的兴衰变迁,每一口钟激荡着历史的回响,每一棵古树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这些文物与彩塑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双林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镇国寺
建筑历史意义
镇国寺创建于五代时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系皇家赦建,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山西保存了全国仅有的三座五代木构建筑,平遥镇国寺即为其中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尤其是五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
建筑与艺术特色
镇国寺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建筑44间,彩塑51尊,壁画100余幅。万佛殿是当今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也是镇国寺的精华所在,有千年瑰宝的美誉,其构造精巧,展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艺术审美。
综上所述,山西平遥“一城双寺”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艺术作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