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的梁山好汉里,林冲是个特别的存在。他武艺高强却隐忍至极,一辈子都在委曲求全,直到临终前才突然醒悟:自己错杀一人,不仅弄丢了兄弟情,更暴露了人性的无奈。
林冲出身武官世家,三十岁就当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娶了张教头之女,妥妥的“人生赢家”。谁能想到,高衙内盯上他老婆张氏,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接着被差役虐待、被朋友背叛,最后在雪夜山神庙被逼到绝境,才终于拔刀反抗。
林冲的前半生,处处透着一个“忍”字。被高俅陷害时忍了,被差役用开水烫脚时忍了,甚至在野猪林被董超、薛霸暗算,鲁智深赶来救他,他还忍下心头火,阻止鲁智深杀公差——因为他心里还抱着“重回体制”的幻想,觉得只要熬过这一劫,总能回到从前的生活。
林冲上梁山时,寨主王伦心胸狭隘,生怕他抢了自己的位子,故意刁难他,让他去杀个人当“投名状”。后来晁盖等人上山,王伦又想赶走他们,林冲一怒之下,拔刀杀了王伦。
乍一看,这是林冲反抗压迫的“高光时刻”,但细琢磨却藏着隐患。王伦虽然气量小,但毕竟对林冲有收留之恩,而且当时林冲走投无路,全靠王伦给了他栖身之所。更关键的是,晁盖和宋江都是把“忠义”看得比天高的人。王伦再怎么讨厌,也该由晁盖等人出面解决,轮不到林冲动手。林冲这一刀下去,看似爽了,却让兄弟们心里犯嘀咕:连恩人都能杀,这人靠谱吗?
林冲和鲁智深的关系,曾经好得能穿一条裤子。鲁智深一口一个“林兄弟”,还为了救他,大闹野猪林,差点暴露身份。可上了梁山后,鲁智深却改称他“林教头”,态度明显冷淡了。
为啥?就因为林冲那句不该说的话。鲁智深救完林冲后,董超、薛霸问他是哪个庙里的,鲁智深没说。可林冲却随口说了句“他连相国寺的柳树都能拔起来”,一下子把鲁智深的底给泄了。高俅那帮人顺着这话一查,鲁智深在相国寺待不下去,只能四处流浪。
鲁智深心里清楚,这不是林冲故意陷害,但他失望的是:自己拼了命救的兄弟,怎么就没点心眼?怎么就不明白,有些话能说,有些话必须烂在肚子里?这不是背叛,却比背叛更让人寒心——原来你心里,根本没把我当真正的兄弟。
林冲杀王伦的事,宋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梁山抓了高俅,所有人都知道林冲和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可宋江却死死拦住他,不让他动手。电视剧里演林冲气得吐血,其实原著里,林冲根本没敢发作,还跟着宋江去招安了。
这就暴露了林冲的致命弱点:他从来没真正摆脱“体制内”的思维。杀王伦时,他以为自己是在反抗压迫,可骨子里,他还是想回到朝廷,当个正经武官。所以即便高俅害得他家破人亡,他也不敢真的动手——因为他怕得罪了“上面的人”,断了自己的后路。
宋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表面上重用他,心里却始终防着他。毕竟,一个能对恩人下手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为了前途,再对兄弟下手?
林冲临死前,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一辈子都在“忍”和“狠”之间挣扎。对高俅忍,对差役忍,对命运忍,可忍到最后,换来的是家破人亡;狠起来杀了王伦,却又让兄弟寒心,让上司提防。
他错就错在没明白:在那个黑暗的世道里,“忍”换不来尊严,“狠”也要分对谁。杀王伦看似是反抗,实则是把自己推向了“忘恩负义”的深渊,也让鲁智深、宋江等人看清了他的软弱——他的“狠”,不过是被逼到绝境的无奈,而不是真正的血性。
施耐庵写林冲,其实是在写无数被体制驯化又被体制抛弃的人。他们想做“良民”,可世道不让;想做“好汉”,却又丢不掉骨子里的怯懦。林冲的悲剧,不是因为杀错了一个人,而是因为他始终没看透: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根本没有“中间路”可走,要么忍辱偷生到死,要么豁出命去反抗,半推半就,只会两头不落好。
或许,这才是《水浒传》最狠的地方——它告诉你,不是所有的“醒悟”都来得及,有些人,直到死,才看懂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