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柔性发电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他们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超高效柔性发电薄膜材料,这种材料的特殊结构设计使其功率密度达到了硒化银基柔性热电器件中所有已报道同类材料的最高值。这一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热电技术,它能够直接将人体热量转化为电能,为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供电方案。传统的柔性热电材料性能较差,且发电器件多为平面结构,这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发电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采用了化学溶液法,将硒化银制成细小的纳米线,并与石墨烯混合,铺在多孔尼龙底布上,经过抽滤和快速热压处理,制造出了这种高性能的柔性发电薄膜。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利用这种薄膜材料设计出了立体“小拱桥”形状的发电装置,内部包含100对发电单元。这种拱桥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地利用人体和环境之间的温差,提升发电效率。据称,这种微型“体温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已经创下了同类器件的世界纪录,产生的电量足以驱动电子手表、温湿度计等小型电子设备。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而且对于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新型柔性发电薄膜材料的应用,未来的可穿戴设备有望实现更加便捷和持久的电力供应,减少对外部电源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