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502年-55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众所周知,南朝梁在侯景之乱后,已经无力回天了。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南朝梁第五位皇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位,结果在位只有5个月。

一
具体来说,萧渊明(?~556年6月2日),字靖通,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作为南朝梁第五位皇帝,萧渊明是梁文帝萧顺之之孙,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根据史料的记载,萧渊明年轻时历任显要职务,封爵贞阳侯,深得其叔父梁武帝萧衍的亲近宠爱。
当然,因为不是萧衍的儿子,萧渊明尽管再优秀,也不会被立为南朝梁的太子。不过,侯景之乱不仅改变了南朝梁的历史走向,也影响到萧渊明的人生轨迹。太清年间(547年—549年),萧渊明担任豫州刺史。侯景背叛东魏投降南朝梁时,梁武帝命令萧渊明率领十万水、陆军队奔向彭城接应侯景,并趁机北伐,攻打东魏。

不过,尽管获得了侯景的帮助,但是,萧渊明渡过淮河没多久,就被东魏军击败,萧渊明及其部众全部被魏军俘虏。从这一角度来看,萧渊明不是一位优秀的统帅,这不仅让南朝梁损失了大军,也导致自己成为了俘虏。
二
考虑到萧渊明是南梁的宗室,所以,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登上城楼,亲自引见萧渊明和众将帅,解除对他们的囚禁,送往晋阳。东魏丞相高澄对萧渊明的礼节非常隆重,而且让人把萧渊明的信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就送信来慰问高澄。从高澄的角度来看,自己正在谋划篡位的大计,确实没有必要和南朝梁针锋相对。因此,萧渊明被俘后,没有在东魏受到什么委屈。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杀害梁元帝萧绎。承圣四年(555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拥立萧渊明为梁朝皇帝,派之前所抓获的梁将湛海珍等人跟随萧渊明归还,命令上党王高涣率部下送行。对于高洋来说,希望通过拥立萧渊明这位傀儡皇帝,从而对侯景之乱后的南朝梁趁火打劫。
不过,当时南朝梁太尉王僧辩、司空陈霸先在建邺,推举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高洋赐予王僧辩、陈霸先玺书,王僧辩没有接受诏书。于是,高涣向南进军,令萧渊明给王僧辩写信,往来再三,陈述利害。对此,王僧辩起初不接受,也即他认为一旦接受萧渊明的话,北齐的手就完全伸进来了。
三
不久之后,高涣攻破东关,杀死裴之横,江南危急恐惧。王僧辩无奈之下,就启奏高涣要求接纳萧渊明,派船迎接。高涣以酒食款待梁军将士,同萧渊明杀牲歃血,订立盟约。于是,梁军车马东渡长江,北齐军队向北返回,由侍中裴英起护送萧渊明进入建邺称帝。
萧渊明登基后,年号天成,大赦天下,册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太子,任命王僧辩为大司马。萧渊明上表派第二子萧章乘马疾驰到北齐京都,拜谢文宣帝高洋,也即他能够夺取皇位,离不开高洋的全力支持。但是,在乱世之下,萧渊明并没有坐稳皇位的根基。

承圣四年(555年)冬天,司空陈霸先起兵于京口,率军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以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同时,陈霸先派人通报北齐仍然请求向北齐称臣,永远当北齐的附属国,北齐派遣行台司马恭和南朝梁人在历阳订立盟约。
到了太平元年(556年),北齐要求梁朝送回萧渊明,陈霸先备派使者将萧渊明送还北齐,但适逢萧渊明毒疮发作,还没有出发萧渊明便病故。对于萧渊明来说,不仅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5个月,最后的病逝也比较突然,这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遭人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