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鸣与中国动画的辉煌历程
万籁鸣,这位中国动画事业的先驱,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传奇。从1920年代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的小亭子间里彻夜灯火通明,到1997年以98岁高龄辞世,万籁鸣和他的兄弟们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期探索与《大闹画室》
1920年冬天,万氏兄弟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的一条弄堂里租了一间7平方米的小房子,开始了他们的动画试验。这间小房子成为了中国动画的摇篮。万籁鸣自幼喜欢绘画,特别是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情有独钟。他幻想着有一天能把这些神话人物搬上银幕,让他们动起来。
万氏兄弟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改装了一台旧相机作为摄影机,每到夜晚,他们就把厨房的煤炉搬走,拉上窗帘,把小房子变成暗房,开始了他们的动画试验。经过四年的摸索,他们终于在1926年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室作画时,一个淘气的小黑人从墨水瓶里钻出来捣乱的故事。影片中使用了真人表演与逐格拍摄相结合的技法,画家由真人扮演,而小黑人则是用动画绘制的。
战乱中的坚持与《铁扇公主》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万氏兄弟积攒了十多年的动画机器和设备毁于日军的炮火中。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1933年,他们奇迹般地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这部影片标志着中国动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0年,万籁鸣回到上海,开始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片段,绘制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这部影片历时一年半,组织了100多人参与绘制,共绘制了近两万张画稿。影片最终长达7600余尺,可放映80分钟。《铁扇公主》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艺术片,也是继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大闹天宫》与国际影响
1959年,万籁鸣接到任务,拍摄我国第一部彩色有声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这部影片是万籁鸣20多年的心愿。为了寻找片中诸多神仙的原型,他特意派人上京“求神”。光是“美猴王”的形象就变了无数次“脸”。他还借助自己掌握的剪纸、雕刻、手影等技艺,汲取木刻、年画等艺术特点,和张光宇、张正宇共同设计了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和六七十个文臣武将的人物造型。
《大闹天宫》自上映后,便引起了国内外轰动,揽下包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内的无数奖项。1983年,它在法国公映,震撼了这个艺术的国度。法国《世界报》评价道:“它不但具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对后世的影响
万籁鸣对中国动画事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作品不仅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也对国际动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著名动画家手冢治虫就是看了《铁扇公主》后放弃学医,走上了动画创作这条艺术道路。手冢治虫曾深情地表示:“万老先生,我是看了您的孙悟空,才决心做一名漫画家的。”
晚年的万籁鸣依然关心着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一座云遮雾绕的花果山,跃出了人见人爱的孙大圣。这位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在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后长眠,在他的身边还有那个能够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陪伴。
万籁鸣和他的兄弟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开创了中国动画事业的新篇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传奇,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