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7阅读
  • 3回复

[猎奇]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葬礼筵席每天不重样[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645
金币
282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5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6-08) —

李莲英为母亲举办的葬礼,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葬礼的规模和排场令人瞠目结舌。为了让母亲有一个风光的告别,李莲英不仅邀请了200名厨师,还安排了长达35天的宴席,每一餐都不重样,绝不重复。袁世凯甚至派兵维持秩序,确保葬礼的顺利进行。乡亲们前来参加葬礼,带走了大量的礼物,李莲英得知后,非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甚至感到非常高兴。

那么,李莲英为何要以如此盛大的阵仗为母亲举办葬礼?又为何允许乡亲们拿走这么多物品呢?

李莲英的母亲曹氏于1906年初冬去世,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李莲英痛心欲绝,急忙前往宫中请求慈禧太后的特许。他出生于河北大城李贾村,自幼进入宫中,深得慈禧宠爱。尽管李莲英在宫中地位显赫,但他始终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心中充满愧疚。因此,他决定将母亲接到北京,想要让她安度晚年,然而母亲未能久居北京便去世,李莲英悲痛欲绝。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他决定给母亲举办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虽然母亲生前未享富贵荣华,但至少在死后,李莲英要为母亲送别时给予无上的尊荣。

当时,大清正面临内忧外患,虽然李莲英在宫中权势滔天,但作为太监,他深知自己不能越权。于是,他如实向慈禧太后禀告,并请求慈禧批准。慈禧太后深受李莲英的孝心感动,同时也一向推崇孝道,因此,她决定赏赐李莲英48万两白银,并表示如有不足,可以向直隶总督请求更多支持。

对于李莲英来说,这笔银两并不重要,毕竟他在宫中是得宠之人,财力上并不缺乏,他所需要的,是慈禧的旨意,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他为母亲举行葬礼的强有力支持。李莲英于是开始着手安排葬礼。首先,他在北京请来和尚和喇嘛,举行了四十九天的经文诵读,将母亲的灵柩安置在护国寺,安排了30多人每天轮流值守和祭祀。北京的丧事办完后,李莲英便着手准备在家乡的葬礼。由于李莲英仍在宫中工作,他让两个弟弟先行回到家乡,准备葬礼,并指示他们按照50万两银子的标准来安排,如果不足,可以随时增补。

两个弟弟回到家乡后,找到当地的乡绅商讨葬礼事宜。乡绅们对如此巨额银两的需求感到震惊,因为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一两银子,而葬礼所需的数目却超过了百姓的年收入。即便是当地的富人也难以置信这样的巨款,李家人虽然感到惊讶,但既然李莲英已经做出了安排,他们也只能依照要求去做。于是,李家人开始筹划如何花费这笔巨额银两,甚至请教了当地的学者。经过一番讨论,第二年春天,他们终于提出了一个令李莲英满意的葬礼计划。
1907年春,李莲英告别了慈禧,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老家,开始着手准备葬礼。然而,在葬礼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没有人前来吊唁。按照李莲英的身份,这种情况显然不该发生。李莲英感到十分疑惑,派人去打听原因,最终得知,袁世凯派出了300名士兵来维持秩序,阻止百姓前来吊唁。李莲英对此极为不满,他立刻指示袁世凯撤下士兵,要求他们只在夜间巡逻,白天不得出现在村中。士兵撤离后,乡亲们纷纷涌向李家,葬礼现场的气氛热烈而喧嚣。

葬礼上的筵席按照地方传统准备了“十三碗”,餐桌上摆放着四道凉菜和九大碗菜肴,配有丰盛的鱼肉美食。为了确保宴席丰盛,李家请来了200多位厨师,特意将灶台设在院外,每一餐的菜肴都新鲜且不重样。按照当地的风俗,葬礼还需准备白馒头供乡亲们带回家。为了蒸这些馒头,附近三个村庄的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白天到夜晚,蒸馒头的工作不停歇。

乡亲们显然并不关心李家如何劳碌,他们每天蜂拥而至,吃光了桌上的所有美味,吃完后便带着白馒头离开。李莲英早已看透这些人并不是真心来吊唁,但他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这些乡亲正是他从前在家乡时受到轻视的见证人。如今,他在朝中有了显赫地位,举办如此盛大的葬礼,不仅是为了母亲的孝敬,也是为了让那些曾看不起他的人见识到他如今的风光。

这场葬礼长达35天,期间不仅大城县的百姓蜂拥而至,周围县城的居民也纷纷前来。有些名不见经传的达官贵人,为了讨好李莲英,甚至从远方赶来。许多富商在参加葬礼时带来了丰厚的礼物,还请来道士和神婆做法事,李家门前人山人海。为了更显气派,李莲英还专门在村口搭建了戏台,每晚都有知名戏班上演。

不久,李莲英的家乡李贾村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而这场葬礼也成为当地百姓最为难忘的回忆。乡亲们虽然未曾出钱出力,但却享受到了丰盛的宴席和各种馈赠。葬礼的排场豪华异常,李莲英甚至准备了八口大缸,里面装满了米、肉和馒头,任何经过的百姓都可以自取,不管是否参加了宴席。李莲英的巨额开销使得猪肉的市场价上涨,但乡亲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生计不再愁眉不展。

当葬礼接近尾声时,李莲英还指示检查百姓家的物资,确保他们每家都有足够的肉和馒头,才算葬礼圆满。最终,李莲英的母亲被安葬,送葬的队伍长达数十里,抬棺的小伙子多达20人。这场葬礼的排场可谓空前绝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葬礼。

李莲英通过这场葬礼,为自己未来的丧事铺设了道路,他希望家人能按此标准筹办自己的葬礼。然而,命运总是变幻莫测。慈禧太后在同年冬天去世,李莲英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尽管他依然留在宫中,但再也无法享受曾经的荣宠。

李莲英的死因至今没有确凿的结论。有人说他是死于痢疾,但这种病症的出现却令许多人产生疑虑。还有传言称,他因树敌过多,最终被仇敌所害,甚至遗体只剩下了头部。李莲英辛苦积累的财富也被其子侄挥霍一空,作为曾经的权监人物,他的威严在他去世后随风而散。

1条评分金币+16
wowoni 金币 +16 - 06-0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934
金币
270535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87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7
李莲英为母亲操办的葬礼堪称晚清“民间第一丧事”,其排场之奢华、耗资之巨令人咋舌。综合史料记载,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 一、超长宴席与全民共享
35天流水席
葬礼持续整整35天,期间每日设早、中、晚三场宴席,最高峰时单日超200桌,累计招待上千人。
“白吃白喝还外带”政策
筵席对所有乡民开放,无论本地或邻县民众皆可入席;
李家门外放置装满酒肉馒头的大缸,允许随意取用,甚至鼓励乡民用桶装食物带回家,美其名曰“周济四方”。
奢靡的“十三碗”宴席标准
席面按宫廷规格设计,包含:
四大凉菜+九大热菜的“十三碗”组合;
每日供应鸡鸭鱼肉等珍馐,菜式每日更新;
厨师从京城名楼聘请,工钱每日达数百两白银。
🐖 二、颠覆地方经济的物资筹备
肉类消耗惊人
为供应宴席,李莲英在村外挖池养猪,收购范围从大城县扩展至整个河北;
导致河北猪肉价格暴涨,猪农获利丰厚。
馒头山与人力调度
附近三村村民日夜不停蒸制馒头,宴后剩余馒头任由乡民打包带走。
🏮 三、超越王公的葬礼规格
宫廷级灵堂布置
灵堂占地百平米,悬挂黄缎绣龙挽联,使用金丝楠木棺材(价值上万两白银),祭品按“天地君亲师”等级摆放。
皇家仪仗阵容
从京城白云观请高功道士连做35天法事;
出殡时动用数十壮汉抬棺,送葬队伍浩荡数里;
乐班由宫廷乐师组成,昼夜演奏。
权贵云集的场面
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兵维持秩序,各地官员携道士前来超度,灵棚需专设帷幕接待贵宾。
💰 四、天价花费与慈禧背书
耗资48万至120万两白银
慈禧太后直接赏赐48万两丧葬费23,而实际花费达50万两以上(另有记载称总计120万两),相当于清廷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
李莲英的“孝心营销”
他特意向慈禧禀报葬母计划,以“显皇家体面”为由获太后支持,既彰显孝道,又向乡邻炫耀权势。
💎 总结:这场葬礼通过35天全民宴席、宫廷级仪轨、跨省物资调度,将个人孝道演变成权力展演。其荒诞性在于——一位太监借太后恩宠,以120万两白银(约合今数亿元)和一省民生资源的调度能力,完成了对传统礼制的僭越,成为晚清权力腐化的缩影。更讽刺的是,李莲英晚年却得善终,在南花园安然离世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6-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8819
金币
281674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3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07
  李莲英为母亲举办的葬礼,确实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这场葬礼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排场奢华,令人瞠目结舌。那么,李莲英为何要以如此盛大的阵仗为母亲举办葬礼?又为何允许乡亲们拿走这么多物品呢?

  1. 表达孝心

  李莲英自幼进入宫中,深得慈禧宠爱,但这也意味着他无法在母亲身边尽孝。母亲去世后,李莲英感到深深的愧疚。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他决定给母亲举办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尽管母亲生前未享富贵荣华,但至少在死后,李莲英要为母亲送别时给予无上的尊荣。这场葬礼不仅是对母亲的告别,更是对母亲一生辛劳的感激和敬意。

  2. 光耀门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是一句广为人知的古话。李莲英通过这场奢华的葬礼,向家乡的乡亲们展示了自己在宫中的显赫地位。这不仅是对母亲的孝敬,也是为了让那些曾看不起他的人见识到他如今的风光。通过这种方式,李莲英光耀了门楣,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地位。

  3. 慈禧太后的支持

  李莲英在宫中地位显赫,但他深知自己不能越权。因此,他如实向慈禧太后禀告,并请求慈禧批准。慈禧太后深受李莲英的孝心感动,同时也一向推崇孝道,因此决定赏赐李莲英48万两白银,并表示如有不足,可以向直隶总督请求更多支持。慈禧的支持不仅为李莲英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更让他有了足够的底气来操办这场葬礼。

  4. 社会背景

  当时的大清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李莲英通过这场奢华的葬礼,展示了自己在宫中的权势和财力。这不仅是一种个人荣耀,更是在动荡的社会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李莲英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5. 乡亲们的态度

  在葬礼的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没有人前来吊唁。李莲英得知原因后,立即指示袁世凯撤下士兵,要求他们只在夜间巡逻,白天不得出现在村中。士兵撤离后,乡亲们纷纷涌向李家,葬礼现场的气氛热烈而喧嚣。李莲英允许乡亲们拿走大量物品,并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这不仅是因为他希望乡亲们能够分享这份荣光,更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支持。

  6. 未来的考虑

  李莲英通过这场葬礼,为自己未来的丧事铺设了道路。他希望家人能按此标准筹办自己的葬礼。尽管后来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但他依然希望通过这场葬礼为自己留下一份荣耀和尊严。

  总之,李莲英为母亲举办的这场奢华葬礼,不仅是对母亲的孝敬,更是对自己地位和荣耀的一种展示。通过这场葬礼,李莲英不仅光耀了门楣,也在动荡的社会中展示了自己在宫中的权势和财力。尽管后来命运多舛,但这场葬礼无疑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06-0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235
金币
1704
道行
1870
原创
0
奖券
1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0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7-15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06-08
葬礼的排场比皇帝还大,真的假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