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为母亲举办的葬礼,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葬礼的规模和排场令人瞠目结舌。为了让母亲有一个风光的告别,李莲英不仅邀请了200名厨师,还安排了长达35天的宴席,每一餐都不重样,绝不重复。袁世凯甚至派兵维持秩序,确保葬礼的顺利进行。乡亲们前来参加葬礼,带走了大量的礼物,李莲英得知后,非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甚至感到非常高兴。

那么,李莲英为何要以如此盛大的阵仗为母亲举办葬礼?又为何允许乡亲们拿走这么多物品呢?

李莲英的母亲曹氏于1906年初冬去世,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李莲英痛心欲绝,急忙前往宫中请求慈禧太后的特许。他出生于河北大城李贾村,自幼进入宫中,深得慈禧宠爱。尽管李莲英在宫中地位显赫,但他始终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心中充满愧疚。因此,他决定将母亲接到北京,想要让她安度晚年,然而母亲未能久居北京便去世,李莲英悲痛欲绝。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他决定给母亲举办一场极为隆重的葬礼,虽然母亲生前未享富贵荣华,但至少在死后,李莲英要为母亲送别时给予无上的尊荣。

当时,大清正面临内忧外患,虽然李莲英在宫中权势滔天,但作为太监,他深知自己不能越权。于是,他如实向慈禧太后禀告,并请求慈禧批准。慈禧太后深受李莲英的孝心感动,同时也一向推崇孝道,因此,她决定赏赐李莲英48万两白银,并表示如有不足,可以向直隶总督请求更多支持。

对于李莲英来说,这笔银两并不重要,毕竟他在宫中是得宠之人,财力上并不缺乏,他所需要的,是慈禧的旨意,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他为母亲举行葬礼的强有力支持。李莲英于是开始着手安排葬礼。首先,他在北京请来和尚和喇嘛,举行了四十九天的经文诵读,将母亲的灵柩安置在护国寺,安排了30多人每天轮流值守和祭祀。北京的丧事办完后,李莲英便着手准备在家乡的葬礼。由于李莲英仍在宫中工作,他让两个弟弟先行回到家乡,准备葬礼,并指示他们按照50万两银子的标准来安排,如果不足,可以随时增补。

两个弟弟回到家乡后,找到当地的乡绅商讨葬礼事宜。乡绅们对如此巨额银两的需求感到震惊,因为当时普通百姓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一两银子,而葬礼所需的数目却超过了百姓的年收入。即便是当地的富人也难以置信这样的巨款,李家人虽然感到惊讶,但既然李莲英已经做出了安排,他们也只能依照要求去做。于是,李家人开始筹划如何花费这笔巨额银两,甚至请教了当地的学者。经过一番讨论,第二年春天,他们终于提出了一个令李莲英满意的葬礼计划。
1907年春,李莲英告别了慈禧,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老家,开始着手准备葬礼。然而,在葬礼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没有人前来吊唁。按照李莲英的身份,这种情况显然不该发生。李莲英感到十分疑惑,派人去打听原因,最终得知,袁世凯派出了300名士兵来维持秩序,阻止百姓前来吊唁。李莲英对此极为不满,他立刻指示袁世凯撤下士兵,要求他们只在夜间巡逻,白天不得出现在村中。士兵撤离后,乡亲们纷纷涌向李家,葬礼现场的气氛热烈而喧嚣。

葬礼上的筵席按照地方传统准备了“十三碗”,餐桌上摆放着四道凉菜和九大碗菜肴,配有丰盛的鱼肉美食。为了确保宴席丰盛,李家请来了200多位厨师,特意将灶台设在院外,每一餐的菜肴都新鲜且不重样。按照当地的风俗,葬礼还需准备白馒头供乡亲们带回家。为了蒸这些馒头,附近三个村庄的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白天到夜晚,蒸馒头的工作不停歇。

乡亲们显然并不关心李家如何劳碌,他们每天蜂拥而至,吃光了桌上的所有美味,吃完后便带着白馒头离开。李莲英早已看透这些人并不是真心来吊唁,但他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觉得,这些乡亲正是他从前在家乡时受到轻视的见证人。如今,他在朝中有了显赫地位,举办如此盛大的葬礼,不仅是为了母亲的孝敬,也是为了让那些曾看不起他的人见识到他如今的风光。

这场葬礼长达35天,期间不仅大城县的百姓蜂拥而至,周围县城的居民也纷纷前来。有些名不见经传的达官贵人,为了讨好李莲英,甚至从远方赶来。许多富商在参加葬礼时带来了丰厚的礼物,还请来道士和神婆做法事,李家门前人山人海。为了更显气派,李莲英还专门在村口搭建了戏台,每晚都有知名戏班上演。

不久,李莲英的家乡李贾村成为了大家议论的焦点,而这场葬礼也成为当地百姓最为难忘的回忆。乡亲们虽然未曾出钱出力,但却享受到了丰盛的宴席和各种馈赠。葬礼的排场豪华异常,李莲英甚至准备了八口大缸,里面装满了米、肉和馒头,任何经过的百姓都可以自取,不管是否参加了宴席。李莲英的巨额开销使得猪肉的市场价上涨,但乡亲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生计不再愁眉不展。

当葬礼接近尾声时,李莲英还指示检查百姓家的物资,确保他们每家都有足够的肉和馒头,才算葬礼圆满。最终,李莲英的母亲被安葬,送葬的队伍长达数十里,抬棺的小伙子多达20人。这场葬礼的排场可谓空前绝后,甚至超过了皇帝的葬礼。

李莲英通过这场葬礼,为自己未来的丧事铺设了道路,他希望家人能按此标准筹办自己的葬礼。然而,命运总是变幻莫测。慈禧太后在同年冬天去世,李莲英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尽管他依然留在宫中,但再也无法享受曾经的荣宠。

李莲英的死因至今没有确凿的结论。有人说他是死于痢疾,但这种病症的出现却令许多人产生疑虑。还有传言称,他因树敌过多,最终被仇敌所害,甚至遗体只剩下了头部。李莲英辛苦积累的财富也被其子侄挥霍一空,作为曾经的权监人物,他的威严在他去世后随风而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