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打醮,在五月初一到初三,算是端午节期间。这本是一种宗教祈福活动,唱戏是为了给神佛看。不过“心到神知”嘛,神佛看不看戏,我们不知道,凡人却能借这个机会去看看了。

看戏的吸引力,其实不大。“凤丫头说那一班,就传那一班”,贾府自己就有好几个戏班子呢(文官芳官等十二个女孩子的小戏班,只是其中之一)。只要有时间、有兴趣,随时可以看戏。正如宝钗所说:“罢罢,怪热的。什么没看过的好戏,我不去了。”

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去清虚观看戏。并不是清虚观有多大魅力,只是古代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不定几年都没机会出一次门。清虚观是元春安排的打醮,对于贾府的妇女,却是一次难得的游春。
既然是游春,为什么宝钗不愿意去?前面引文,是她拒绝王熙凤的话。接着贾母半强迫地要求“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宝钗不好拒绝了,却是“只得答应着”,仍旧是不情愿的态度。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另一个细节,也在这次活动中:“别人都还可已,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待去,他也百般撺掇了去。”
这话粗看没毛病,细想却不太合理。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难道小姐们可以随便“出门槛子”吗?事实是袭人、司棋还可以请假回家,姑娘小姐们才真的“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呢。为什么反而是丫头们踊跃,姑娘少奶奶们却是被“撺掇”了才去?

这个问题,又可以参考另一处细节。老太妃丧事期间,荣国府的主子们病的病、外出的外出,丫鬟姬妾少了管束。这天尤氏又带了两个侍妾过来游玩,“佩凤、偕鸾两个去打秋千玩耍”。要知道秋千是在大观园之中,为什么三春钗黛都不去玩,却偏写了两个侍妾打秋千?
脂批告诉我们答案:“大家千金不令作此戏,故写不及探春等人也。”原来不是不玩,而是不写,因为“大家千金不令作此戏”,就是探春打秋千了,也不能明写出来。

用这个思路,去分析丫头们“撺掇”主子出游,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只怕这些姑娘少奶奶们心里也一样踊跃,但是作者不写,因为“大家千金不令作此戏”。
再用这个思路,去分析宝钗不愿看戏,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了?贾府之中的看戏,她从来没拒绝过,还能与人分析交流。这次却是去道观里看戏,不符合大家小姐的端庄身份,所以宝钗拒绝。
贾母老于世故,当然能理解宝钗,所以半强迫地命令她去,其实是为宝钗、也为其他年轻女孩子们,争取一次难得的出游机会。

再回看王熙凤的邀约:“一时,凤姐来了,因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遂约着宝钗、宝玉、黛玉等看戏去。”约的是钗黛玉众人,拒绝的却是宝钗。没写黛玉等人拒绝,想必她们根本没有拒绝,而是很踊跃很积极地,想参加这项活动。
只不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是古代淑女的行为规范。对于出游的积极,作者就“写不及”,省略掉了。

这也算是“为尊者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