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珍藏着一方带盖的澄泥砚,是20多年前,一位朋友从河南三门峡带来的。这方砚的整体造型是一头卧倒的老水牛,双眼圆睁,目视前方,牛角向后弯曲,背脊略微拱起,生动逼真。以上部位皆在砚盖上。老水牛的四蹄和尾巴,巧妙地放在砚侧。砚台呈长圆形,深褐色,长23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砚盖厚3厘米,牛头部分高达6厘米。低洼的砚池呈半圆形,储水方便。砚堂则像一只梨。砚额、砚岗、砚边都做得相当细腻。
砚,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或墨,是书写绘画必备的文具。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并称“四大名砚”。
欧阳文忠公著有《砚谱》一文,称赞 “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 无独有偶,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也著有《砚史》一文,赞颂虢州澄泥砚:“虢州石,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一般的砚台都是石头雕刻而成的,澄泥砚是泥制的,而且,是用黄河的泥沙烧制而成。质地坚硬堪比石头,外观光滑如玉,手感和观感极佳。制作过程严谨而繁琐,包括选泥、采泥、沉泥、澄泥、晾晒、和泥、雕刻、烧制等20多道工序。河南虢州(即今三门峡市),是澄泥砚最早的产地之一。据《陕州志》记载:虢国澄泥砚 ,唐宋皆贡品,泽如美玉,击若钟罄,坚而不燥,抚之如童肤,贮墨不耗,积墨不腐。特殊的窑变工艺,使澄泥砚五彩缤纷。清朝乾隆皇帝视之为国宝,称赞它:“扶如石,呵生津”。
1914年,虢国澄泥砚曾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倍享盛誉。因此,故宫博物院、天津市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均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