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6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戏曲艺术在媒介迭代中不断焕发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迅速崛起,为戏曲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在新媒体上传播的戏曲,既有完整的剧目展播,也有碎片化的截取,显现出拼贴与杂糅的特征。对此,有人认为新媒体不利于戏曲艺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碎片化的传播破坏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挤压剧场盈利空间,还滋生了部分演员急功近利的心态,威胁着戏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新媒介对于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而言究竟是助力还是阻力?

  纵观历史,媒介作为传递信息与文化的重要通道,始终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的发展轨迹。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并开辟戏曲广告专栏,标志着纸媒成为传播戏曲演出信息的新载体,打破了传统戏曲仅在固定场域内表演、传播的局限。此后,20世纪初期,唱片、电影、广播技术与戏曲艺术相遇,这些能够真实记录戏曲声音与影像的新兴媒介,助推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发展高峰的到来。1877年,留声机发明,人类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对声音的原样记录与再现。唱片技术传入中国后,与当时蓬勃发展的京剧艺术相互助力、互为成就。唱片的收音与反复播放功能,使得京剧唱腔从戏曲的唱念做打等综合性艺术元素中抽离出来,强化了唱腔的独立审美价值和传播能力。随着京剧名伶对唱片功能的认识加深,挑选、打磨、灌录优秀唱段成为他们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唱腔艺术借此获得了空前发展。与此同时,无线电广播的普及使京剧唱腔的传播范围突破了固定场域的限制,极大拓展了京剧的欣赏群体。可以说,京剧唱腔艺术之所以能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艺术影响,与唱片、广播技术的产生运用及由此产生的传播效应密切相关。

  如果说唱片技术对戏曲的唱腔与声音品质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那么戏曲电影则对戏曲视觉品质的提升起到了助力推动作用。在电影媒介中,演员的动作表情、舞美服饰都得到放大、强化与延伸。例如,在运用3D技术拍摄的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中,以3D出屏的方式突出演员眼睛里的神态表演,在生死博弈间,京剧演员丰富的眼神变化、含而不落的眼泪处理等表演细节被放大展示,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在舞台表演中无法从远距离捕捉到的艺术细节。运用4K全景声技术、并以2000多万元票房打破国内戏曲电影票房纪录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依托具有东方美学气韵的电影特效,将戏曲的打戏和水袖在虚实相间中展现得美轮美奂。还有大型实景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京剧电影《霸王别姬》《锁麟囊》《安国夫人》、昆曲电影《邯郸记》等,都运用了当下最先进的视效技术,使得戏曲的视觉品质在电影媒介技术的加持下取得了重要突破,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说:“实现了经典性与电影化双轮驱动的守正创新。”

  由此可见,每一次媒介更迭都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无论纸媒、唱片还是电影,这些当时的“新媒体”都将戏曲艺术中的某些元素加以提取、放大,进而提升了戏曲的综合艺术水准。

  进入21世纪,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崛起,优秀的艺术表演被聚焦凸显,获得海量传播,一些戏曲演出中的碎片化内容成为吸引新观众“入圈”的钥匙。如关注度极高的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员无意中“转圈圈”的谢幕动作一夜之间为越剧圈粉无数,“戏曲+沉浸式”的新形态观演模式也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成为新媒体下戏曲火爆出圈的典范。上海京剧院演员傅希如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边演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边在后台换装的两分钟短视频,为观众呈现了紧张有序的幕后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方面,借助今天的新媒体平台,无论名角儿还是普通演员,甚至是观众,都能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戏曲的创作、欣赏与学习环节。根据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的信息显示,粉丝数量排名前十的越剧账户,除越剧名家茅威涛外,其余博主均为专业的民间剧团的青年演员,甚至只是越剧的业余票友,如黄龙越剧团的余玉婵以132万的粉丝数量高居榜首,她通过与网友的互动,对剧种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当然,兼具戏曲名家与网红博主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如京剧名家王佩瑜、豫剧名家李树建、淮剧名家陈澄、黄梅戏名家韩再芬等,都为将观众从网络引流到舞台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陈澄用淮剧翻唱《神女劈观》收获了353万的播放量,有网友在她账号下留言:“小时候对于戏曲根本听不进去,来了B站才知道听来竟然非常入耳。”另外,直播打赏功能的开通,不仅让年轻戏曲演员有了更灵活的展示舞台,也为他们补充了更多收入来源,许多已经转行的演员开始重回戏曲行业。

  可以说,网络重构了戏曲的创作、传播与接受生态,为戏曲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面对与机遇并存的挑战,戏曲界要坚守戏曲艺术本体,明确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戏曲核心美学不能丢,在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确保戏曲艺术的根脉得以延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表现力和传播力上的优势,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实现精准传播,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戏曲艺术的呈现。

  从戏台到数字媒体,戏曲演出的形式不断丰富,但戏曲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价值始终不变。只有善用新媒体,在传承中坚守艺术本真,在创新中拥抱时代变化,戏曲才能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继续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4
金币
27316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4
新媒介对于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来说,既是助力也是挑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次媒介的变革都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纸媒、唱片、电影和广播等传统媒介的出现和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升了戏曲的综合艺术水准。例如,唱片技术强化了京剧唱腔的传播能力,广播技术拓展了京剧的欣赏群体,戏曲电影则提升了戏曲的视觉品质。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崛起为戏曲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优秀的戏曲表演能够获得海量传播,一些戏曲演出中的碎片化内容成为吸引新观众"入圈"的钥匙。新媒体平台也为戏曲演员提供了更灵活的展示舞台和收入来源,许多已经转行的演员开始重回戏曲行业。

但同时,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也面临着挑战。碎片化的传播破坏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挤压了剧场盈利空间,还可能滋生演员急功近利的心态,威胁着戏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戏曲界需要在善用新媒体的同时,坚守戏曲艺术本体,明确"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戏曲核心美学不能丢,在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确保戏曲艺术的根脉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新媒介对戏曲艺术的影响是双刃剑,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表现力和传播力上的优势,同时坚守戏曲艺术的核心美学和本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只有这样,戏曲才能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04
戏曲艺术在媒介迭代中不断焕发活力
不同媒介对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
纸媒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并开辟戏曲广告专栏,标志着纸媒成为传播戏曲演出信息的新载体,打破了传统戏曲仅在固定场域内表演、传播的局限,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戏曲演出信息,拓宽了戏曲的传播范围。

唱片
1877年留声机发明,唱片技术传入中国后与京剧艺术相互助力。唱片的收音与反复播放功能,使京剧唱腔从戏曲的综合艺术元素中抽离,强化了唱腔的独立审美价值和传播能力。京剧名伶挑选、打磨、灌录优秀唱段,促进了京剧唱腔艺术的空前发展。

广播
无线电广播的普及使京剧唱腔的传播范围突破固定场域限制,极大拓展了京剧的欣赏群体,让更多人能够通过广播收听戏曲,培养了更多的戏曲受众。

电影
戏曲电影对戏曲视觉品质的提升起到助力推动作用。在电影媒介中,演员的动作表情、舞美服饰等都得到放大、强化与延伸。例如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运用3D技术突出演员神态表演细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依托电影特效将戏曲打戏和水袖展现得美轮美奂。众多戏曲电影运用先进视效技术,实现了经典性与电影化双轮驱动的守正创新,提升了戏曲的视觉品质1。

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
内容呈现多元化:新媒体上传播的戏曲既有完整剧目展播,也有碎片化截取,呈现拼贴与杂糅特征。一些戏曲演出中的碎片化内容成为吸引新观众入圈的钥匙,如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员的谢幕动作一夜圈粉无数,“戏曲 + 沉浸式”新形态观演模式赢得年轻人喜爱与追捧。
参与主体广泛化:借助新媒体平台,名角儿、普通演员甚至观众都能更便捷地参与到戏曲的创作、欣赏与学习环节。如短视频平台上越剧的粉丝排名前十账户中,除名家外还有民间剧团青年演员和业余票友,他们通过与网友互动带动了剧种传播。同时,兼具戏曲名家与网红博主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也将观众从网络引流到舞台。
戏曲艺术在媒介迭代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挑战
有人认为新媒体不利于戏曲艺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碎片化传播破坏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挤压剧场盈利空间,还滋生了部分演员急功近利的心态,威胁着戏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应对
戏曲界要坚守戏曲艺术本体,明确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戏曲核心美学不能丢,在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确保戏曲艺术的根脉得以延续。例如商洛花鼓在发展过程中,既立足传统框架,又引入现代编曲理念,满足现代观众审美需要;豫剧人在利用新媒体吸引观众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保持传统精髓。

媒介迭代助力戏曲艺术发展的案例
豫剧
豫剧人如李树建、贾文龙等积极利用新媒体制作多样化内容吸引年轻观众。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戏曲学习经验、用新视角演绎经典,提高了豫剧的社会认知度,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再造。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助力豫剧发展,通过AI创作工具,艺术家能更高效地制作内容,让戏曲以更生动形式呈现。

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曾因市场萎缩、人才流失面临存续危机。后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设立研究院,解决人才困境。在创作上,反映新时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脱贫攻坚题材剧目《情怀》;在形式上,立足传统框架引入现代编曲理念,实现“变奏创新”,收获观众好评,使商洛花鼓在全国巡演,焕发出新活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