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技术让非遗传承妙趣横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1505
金币
37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28
斑龄
197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11
“快看!这块石碑在发光!”近日,在福州冶山春秋园里,正在游玩的小学生丁丁突然欢呼起来。随着AR镜头扫描,斑驳的唐代马球场遗址石幻化成全息影像,身着铠甲的古代骑手正策马挥杆。这神奇的一幕,正是福州首个景区常驻式AR元宇宙剧本游《冶山守护者》中的场景。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福州以科技为笔,在闽都文化的千年画卷上勾勒出新图景。

  “注意!左舷发现敌舰!”当360度全息纱幕如海浪般翻涌,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的观众席突然倾斜15度,整个剧场化作乘风破浪的战舰。在《最忆船政》的演出现场,记者与200名观众共同体验了这场震撼的“时空折叠”——1866年马尾造船厂的夯土声、1884年马江海战的炮火硝烟、1919年中国首架水上飞机的引擎轰鸣,在90°翻转的舞台上次第展现。

  “剧场就像一本立体教科书。”《最忆船政》总监制陈悦指着正在“翻页”的机械舞台解释,12组数控升降系统构成的折叠空间,配合雾幕投影技术,让左宗棠奏请创办船政的奏折化作漫天飞舞的字符,严复翻译《天演论》手稿幻变成遨游星海的巨轮。自去年首演以来,已吸引观众近10万人次。这种打破次元壁的尝试,让船政文化不再停留于教科书,而是成为可触摸的民族记忆。

  在朱紫坊的幽深巷弄里,一场跨越150年的“对话”正在上演。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内,头戴VR眼镜的游客陈女士感慨:“通过沈先生精彩的介绍,我终于知道了漆艺的前世今生!”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的数字人化身,刚刚带她走过一段漆艺非遗之旅。

  “数字技术让非遗传承变得妙趣横生。”馆长施丽玲点击互动屏幕,清代漆画《五子登科》立即分解成数百个图层。观众拖动虚拟毛笔,既能体验传统“揩青”工艺,又能给漆器“穿”上新潮纹样。在最受欢迎的漂漆体验区,AI系统将游客的手势转化为数字笔触,在元宇宙展厅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漆器”。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梁厝世遗馆达到新高度。当记者戴上VR眼镜,眼前的明清古厝瞬间“生长”出全息投影的闽江白鹭,AR导航系统则化身虚拟书童,用福州评话腔调讲述林则徐的禁毒故事。技术人员透露,他们正在开发“数字嗅觉”系统:“未来走进古厝,不仅能看见茉莉花影,还能闻到茉莉茶香。”

  福州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将“玩学”推向极致。在数字书法台前,记者遇见7岁的书法“小白”乐乐,他挥动光笔临摹《龙藏寺碑》,AI系统即时生成颜体、柳体等五种字体的“数字作业”。而在VR科普角,孩子们乘着“郑和宝船”穿越马六甲海峡,船舱里的福船模型竟能同步呈现实时洋流数据。

  “数字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创造新的传承维度。”福州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市已有37个文博场馆实现“云端复活”,其中“数字多宝阁”项目让2000件文物实现720°旋转观赏,馆里的虚拟讲解员能回答各类专业问题。

  “每个福州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次元连接点’。”福州鼓楼区文旅投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开放市民创作端口,让老福州人用手机就能给古厝添加AR历史注解。正在测试的“闽都文化元宇宙”平台,已吸引3000多名市民上传家族故事,这些数字记忆将通过AI生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图谱。

  当记者结束探访时,冶山春秋园的AR游戏仍在继续。小学生丁丁成功合成“数字铁器”,系统弹出严复的虚拟形象为他颁发“文化小卫士”勋章。这一刻,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悄然消融,古老的闽都文化,正在数字浪潮中生长出无限可能,书写着中华文明传承的新时代样本。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67724
金币
273165
道行
2004
原创
2404
奖券
2775
斑龄
35
道券
100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1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6-04
这段描述展示了福州如何利用AR、VR、AI等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福州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增强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1. AR元宇宙剧本游《冶山守护者》:通过AR技术,将唐代马球场遗址转化为全息影像,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历史场景。

2. 《最忆船政》演出:利用360度全息纱幕和数控升降系统,打造沉浸式剧场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中,感受船政文化。

3.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通过VR眼镜和互动屏幕,让游客体验漆艺的制作过程,了解漆艺的历史和文化。

4. 梁厝世遗馆:结合VR和AR技术,让古厝“生长”出全息投影,用虚拟书童讲述历史故事,开发数字嗅觉系统,让体验更加真实。

5. 福州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利用数字书法台和VR科普角,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书法和科普知识。

6. 文博场馆数字化:通过“数字多宝阁”项目,让文物实现720°旋转观赏,虚拟讲解员能回答专业问题。

7. 市民创作端口:计划开放市民创作端口,让市民用手机给古厝添加AR历史注解,上传家族故事,生成城市文化图谱。

这些举措体现了数字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创造新的传承维度。通过数字技术,古老的闽都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书写着中华文明传承的新时代样本。每个福州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次元连接点”,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4180
金币
263582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7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6-04
数字技术让非遗传承妙趣横生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体验,使其变得妙趣横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立体舞台呈现
在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的《最忆船政》演出现场,12组数控升降系统构成的折叠空间,配合雾幕投影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360度全息纱幕如海浪般翻涌,观众席突然倾斜15度,整个剧场化作乘风破浪的战舰,90°翻转的舞台依次展现不同时期的船政历史。自去年首演以来,已吸引观众近10万人次,这种打破次元壁的尝试,让船政文化成为可触摸的民族记忆。

VR与AR体验
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内,游客头戴VR眼镜,能跟随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的数字人化身,开启一段漆艺非遗之旅。馆长通过点击互动屏幕,可将清代漆画分解成数百个图层,观众能拖动虚拟毛笔体验传统工艺和创作新潮纹样。在漂漆体验区,AI系统将游客手势转化为数字笔触,生成“数字漆器”。
在梁厝世遗馆,戴上VR眼镜,明清古厝会生长出全息投影的闽江白鹭,AR导航系统化身虚拟书童,用福州评话腔调讲述林则徐的禁毒故事。技术人员还在开发数字嗅觉系统,未来能让游客闻到茉莉茶香。
促进互动式文化传播
数字人讲解
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AI讲古人”通过全息屏智能化讲述非遗文化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数字主持人“小C”通过云上发布会等多维交互形式,释放年轻人的参与活力。岚县文化节形象IP“慧莲”通过AR技术与广大游客实现深度互动。

数字互动创作
在福州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的数字书法台前,孩子们挥动光笔临摹书法,AI系统即时生成多种字体的数字作业。在VR科普角,孩子们能乘着郑和宝船穿越马六甲海峡,船舱里的福船模型还能同步呈现实时洋流数据。

助力非遗文化创新融合
戏曲与科技融合
以经典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在游戏《逆水寒》中打造的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充分汲取越剧艺术精华,结尾融入皮影元素。创作团队突破传统戏曲故事中角色的刻板印象,以现代视角进行二次创作,让年轻人通过数字工具创造性地参与,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活起来。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
在沈绍安漆艺博物馆,AI系统将游客的手势转化为数字笔触,在元宇宙展厅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漆器”,实现了传统漆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碰撞与融合。

提升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效率
数字化记录与管理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对非遗文物进行精确数字化,有效延长其寿命,减少物理损坏。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对非遗文物进行图像修复,实现细节的精准还原。同时,数字化技术提升了非遗资源的采集效率,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非遗档案管理系统。

扩大传播范围
通过数字平台,非遗文化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如线上展览、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