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过于优秀,就是一种罪过。
比如林黛玉,出身诗礼之族比干之后的林家,父亲又是士林典范、探花的履历,掌管过最高学术机构的兰台寺大夫,又掌管着国家重要赋税之要的两淮巡盐御史,就是本人,诗书也是一顶一的好,容貌是绛珠仙子下凡的神仙品格,拿着这样的一手王炸牌,让别人还怎么活?

当一个人的利益和林黛玉有了冲突时,他怎么办?比什么能赢?比哪一个部分能找到优越感和胜利感?都没有,这就是荣国府内,金玉一派表面上必须要保持自己的风度,但内心嫉妒、扭曲、愤恨的情绪是无法排解的,能想到这一层,就能理解金玉一派掌门人王夫人多处对林黛玉的动作变形了。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理想的儿媳妇的样子的薛宝钗,尤其是从利益关系上讲,对她个人而言,薛宝钗是自己的亲外甥女,如果娶薛宝钗进门,就等于将王、薛家的势力为自己加持。
但是贾母认准了贾林再次联姻,这对培养自己的力量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她当然反对,但又不能明着反对,只能暗地里搞破坏,只能私下做小动作,只能刻意设置障碍。
但是,因为倾向过于敏感,她对黛玉在言语上出现多次不妥、过分之举,证明了她对黛玉的厌恶,这个情绪有时候是真藏不住。
《红楼梦》二十八回,就在贾府清虚观打醮前一日,正发生元春赐礼和宝钗显摆元妃赐给她的红麝串子的那一天,也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争斗白热化的时间段,表面上一团和气之下,两派人马正在夺取话语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端午节的家宴,贾母竟然和王夫人都没有一起过节。王夫人对黛玉的恶意忍不住表现了出来。

这一日中午,贾母派丫头到园子里喊宝玉黛玉吃饭,两个人就一同到上房来,王夫人见了,就问黛玉:“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
小说里长辈如贾母王夫人呼唤晚辈的情景有许多,直接对话的,一般喊名字,当事人不在,交待给旁人说到姑娘公子时,也会直呼其名或者说:“你探春妹妹,你三妹妹、你二哥哥、你迎春姐姐、你二姐姐”等等。
王夫人这里发明的“大姑娘”是什么意思?这个大,从何说起呢?无论从哪里排行,黛玉都排不上一个“大”字,反而在荣国府,因为宝黛一同跟着贾母长大,“林妹妹”一词已是相当入了人心,就连湘云来贾府,不仅称呼林姐姐,也习惯跟着宝玉称呼黛玉“你林妹妹”。
当然了,我们不能随意恶意揣测王夫人这个称呼是带着恶意的,但作者唯恐读者看不出来,他提醒读者,王夫人为黛玉换了一名姓鲍的太医,小说没有说前因后果,只给出一个“鲍”姓,这个姓,在古文化中就是贬义,其源自秦始皇东游病逝沙丘后,赵高为掩饰始皇帝尸体之臭,用鲍鱼掩饰之。
所以,鲍,不仅仅表示表面的脏臭,还有阴暗、诡计、不可告人等意。《红楼梦》本身就有现实例子,贾琏的那位最令人诟病的偷情对象鲍二家的,所引发的风波,就是非常的不上台面。

所以,作者就用鲍的暗语,告诉读者,王夫人这里不怀好意,甚至有着不上台面的阴谋诡计。实际上,这个称呼一喊出口,就给人很疏离回避之感,果然,众人这里闲聊几句后,黛玉连与王夫人一声告辞也没有,就去了贾母的上房了。
还有一次是贾母领着刘姥姥和众人游览大观园,众人到了潇湘馆,作者在这里写了几句礼仪,就是说黛玉如何尽主人之礼,先请贾母入座奉茶,然后就是给王夫人奉茶,这时王夫人说:“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小说描述黛玉命丫头将自己常坐的一张挪到贾母的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读者脑补一下当时的情景,府里两位最重要的长辈来了,安坐上茶是最基本的礼仪,小丫头端茶不可能只端一杯,一定是茶盘内放了两杯甚至三、四杯,一杯奉了贾母,当然立刻会端起另一杯,这时候王夫人拒绝了,你为啥要拒绝呢?有这个必要吗?你不渴、不想喝水,哪怕是你由此想到被黛玉奉茶心里不舒服,你没有必要当着贾母、客人和众人的面来个拒绝啊,你接过来放一边桌上就好,为啥一定让人尴尬、让人进退都不是呢?
这里其实就能看出来,王夫人她的智商不够用,她很多是个以自己情绪为导向的下意识动作,总之,她不喜欢的,有时候她忘了顾大局、给他人面子,让大家都别尴尬,她没有这个能力。

这个事,贾母一点儿也没有惯着她,没一会儿就说潇湘馆这个窗纱不翠了,而且这个绿色的纱和院子里的竹子,颜色犯冲,审美不到位,就拿那个霞影纱给黛玉糊窗子吧。这事她就交代给王夫人了,想一想,王夫人那也是养尊处优的有权威的太太,这事交待给凤姐都有点多余,跟着的那么多管事媳妇大丫鬟们,贾母就这么给王夫人交代了一个糊窗纱的差事,这不仅仅是给黛玉找回尊严和面子,也是自己的权威和面子问题。
《红楼梦》看上去一派花团锦簇,但细节经不起推敲,里面都暗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