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岁后喝茶建议及可能避开的疾病分析
长期喝茶可能避开的五类病
心血管疾病
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维生素 C 等营养成分,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环。自由基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而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这种损伤,维持血管的弹性和通畅,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如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老年痴呆
有研究发现,适量饮茶能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茶叶中的成分可能对大脑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延缓神经细胞的衰老和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痴呆的患病几率。
消化不良
对于喜欢吃重口味食物、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喝茶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某些炎症
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长期适量饮茶可能有助于减轻身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降低因炎症引发的多种疾病风险,如某些关节炎等。
部分癌症
虽然不能绝对说喝茶能预防癌症,但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如茶多酚等,可能对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预防某些癌症有潜在益处。
70 岁后喝茶的建议
养成定时定量的饮茶习惯
时间选择:喝茶的时间最好不要过于靠近吃饭时间。70 岁以上的老人最好将喝茶时间安排在早上或午后,避开饭前饭后这段时间,尤其不要临睡前喝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和食物中的铁、钙、锌等矿物质结合,降低这些矿物质的吸收率;晚上 6 点后喝茶,容易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梦多醒频,第二天的精力也会大打折扣。
控制饮用量:每次喝茶的量不宜过多,最好控制在 1 - 2 杯之间,这样既能享受茶的好处,也能避免茶叶对胃肠道的刺激。
避免过多的浓茶和冰茶
浓茶危害:浓茶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鞣酸,对老年人的心脏和肾脏来说是一种负担。喝浓茶对高血压、高血脂、肾脏功能不好的人特别不友好,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水分代谢失衡。70 岁以上的人最好喝一些淡茶,保守一点,身体会更舒服。
冰茶影响:冰茶可能会引发胃肠不适,尤其是老年人肠胃功能相对较弱,更应避免饮用冰茶。
强调均衡饮食,喝茶不能替代饭菜
茶再好,也只是辅助品,并不能代替正餐。老年人的营养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需要更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来维持身体机能。每天适量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合理搭配膳食,才能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老年人如果长期依赖茶水,而忽视了其他食物的摄入,容易导致营养失衡,进一步影响免疫力和身体健康。
避开不宜喝茶的时机
空腹时:老年人早上起床最好只单纯地喝水,而不适合马上去喝茶,更不应该去喝浓茶。空腹喝茶对胃有比较大的伤害2。
睡前:茶水里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睡前喝茶会让大脑变得很活跃,影响睡眠质量。
饭后马上:茶叶中含有鞣酸,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难以消化的沉淀物。饭后立即喝茶,这些沉淀物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如果饭后喝茶比较多,茶水还会稀释胃液,同样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另外,喝茶本身有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容易导致开关失灵,非常容易诱发胃食管反流病,进餐后喝茶,特别容易加重反流。
喝酒后:喝茶不仅没有解酒的效果,还可能加重醉酒的症状,所以老年人喝酒后不宜喝茶。
感冒生病时:感冒发热的时候,身体虚弱,对水分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个时候喝茶,茶叶具有利尿的作用,会让身体更缺水,反而会导致身体更为虚弱,所以感冒生病的时候,只喝温开水就够了。
少喝特定类型的茶水
寒性茶:对于 70 岁以上,尤其是本身容易手脚冰凉、体质偏虚寒的人,尽量避免寒性茶,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也不应频繁饮用菊花茶或薄荷茶。
含高咖啡因茶睡前饮用:一些含有较高咖啡因成分的茶,例如红茶和某些混合型花茶,可能会让老人夜间频繁醒来,甚至影响到深度睡眠和正常的呼吸节奏。如果习惯晚上喝茶助眠,可选择一些无咖啡因的草本茶,如薰衣草茶、洋甘菊茶,但要适量饮用。
新茶:新茶的刺激性较大,尤其是一些未经过适应的茶品,可能对老年人的肠胃造成过大的负担。新茶与陈茶相比,茶多酚的含量较高,且茶叶中的咖啡因更为活跃,尤其是在饭后饮茶,容易引发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问题。
隔夜茶:泡了一整夜的茶汤,茶多酚氧化后不仅营养流失,温暖潮湿的环境还是微生物的培养皿,饮用隔夜茶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等问题
茶疗在中医中的应用
历史应用脉络
起源记载:茶疗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首次记录了茶的药用价值。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茶治脓血甚效,三国魏人张揖所作《广雅》记载了茶疗方剂,如“饼茶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唐宋成形:唐宋时期是茶疗的成形期,饮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茶疗的发展。这一时期医学著作中关于茶疗的记载颇多,《食疗本草》记载茶治热毒下利、腰痛难转;郭稽中《妇人方》论茶能治产后便秘;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明清发展: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此后不但有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剂问世并被推广,临床医家也更注重制艺服饮在临床上的运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有大量实例记载,可见当时中医茶疗盛行于世。
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原则
茶疗是中医药文化和茶文化的结合,对茶或茶制品的应用必须符合中医药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指导才能发挥茶制品的正向作用。中医茶疗以扶阳为主,辅以补阴,阴阳相济相得益彰。例如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下选择合适的茶进行调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现代科学视角下的应用体现
茶叶成分的功效应用
软化血管:茶叶可使血管中血清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含量降低,从而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抗菌消炎: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用浓茶冲洗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溃皮处,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强心解痉: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心肌梗塞、治咳化痰的良好辅助药物。
降脂减肥: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辅助减肥2。
防治龋齿:茶中含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像给牙齿上加了一层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酸的能力。
抑制动脉硬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茶疗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未病先防:现代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尤其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抗炎症,从而在未病先防中发挥重要作用。茶中的茶氨酸、茶多酚等成分对大脑健康有益,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维护认知健康。
既病防变:茶色素作为茶叶中重要成分,是多酚类儿茶素经衍化聚合而成的复合体,由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组成。其主要药理作用是调节血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力、抗凝促纤溶、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抑制肿瘤等。对高脂血症、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原病、脂肪肝、肾病综合症、痴呆综合症等,都有治本与治标的疗效,并且无明显毒作用,体现了茶疗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现实应用机构
少林茶疗堂是茶疗最现实呈现在世的机构,创建于金元时代,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它是少林药局专门负责采撷百草,混合以茶叶、经焙、煎煮而制成功效各异的复方茶饮,既有茶的特性又有疗疾养身之功效。茶疗堂的作用包括养身防病祛病、禅僧坐禅悟道助修、迎客待客敬客,由此形成了少林寺独特的茶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