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核心脉络
1. 争议爆发(2025年5月)
(1)导火索:辱华录音曝光
5月10日,李凯馨被曝出辱华录音,内容涉及“来华捞钱”“中国人XX”等侮辱性言论,引发全网愤怒。录音来源疑似其前助理,爆料者称手中还有更多证据未公开。
录音中她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轻视,称“没钱就跑中国来”,并对助理劝阻置若罔闻。
(2)过往争议被集中引爆
立场问题:网友翻出其2018年Instagram动态,使用“Country”指代台湾地区;早年台媒采访中表述不当,被质疑政治立场模糊。
道德争议:包括知三当三传闻、剧组耍大牌(如要求凌晨配送特定品牌水)、与已婚男演员亲密合影等。
国籍与背景质疑:新加坡籍身份、靠“干爹”李荣达(新加坡商人)资本扶持进入内娱等背景被深挖。
(3)舆情升级与官方介入
48小时内,话题#李凯馨立场争议#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媒删除《赴山海》相关宣传内容,剧组紧急删除其镜头并声明“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法律风险:专家指出其言论若属实,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涉嫌寻衅滋事罪,需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
2. 连锁反应与行业震荡
(1)《赴山海》项目危机
资本博弈:总投资3.2亿元中台资占股27%,资方要求保底播出,而内地资方坚持换脸补拍,剧组陷入决策僵局。
主演受牵连:成毅作为上升期顶流,面临待播剧库存积压风险;古力娜扎戏份被质疑遭压缩,口碑回暖计划受挫。
(2)行业规则重塑
广电总局加速推进艺人背景审查系统,横店影视基地新增外籍演员政治立场承诺书制度,跨国合作项目立项率同比下降41%。
(3)李凯馨个人代价
商业价值崩塌:品牌方光速解约,社交平台掉粉超40万;
职业生涯告急:若录音被鉴定为真,可能面临行业永久抵制。
事件深层矛盾分析
资本与风险的失衡:资方在李凯馨舆情风险指数达87(危险阈值80)的情况下仍存侥幸心理,暴露行业风险管理漏洞。
外籍艺人合规性争议:事件推动政策收紧,未来跨国合作需更严格的政治立场审查。
流量与德行的冲突:李凯馨“资源咖”路径的崩塌,反映公众对艺人德行的底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