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保健养生]这8种蔬菜中国人经常吃,外国人却避之不及,原因让国人哭笑不得  [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1561
金币
22236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6241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76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5-1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2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5-14) —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相信是全球公认的。

尤其是关于吃蔬菜,全世界应当没有一个国家比我们更有发言权的,我们不仅种得最多,吃的最多,蔬菜的做法也是最多。

然而,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甘之如饴的蔬菜,很多外国人尝试过后却表示难以接受。

别说吃了,一听到名字,表情都扭曲开来。这在我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以下这8种蔬菜,就是我们吃得香喷喷,老外却避之不及的代表。

1.鱼腥草

原产于中国西南山区,在《名医别录》中被称为“蕺菜”,唐代《本草拾遗》明确记载其价值。

这种植物的根茎和叶片带有浓烈的土腥味,混合着类似鱼类内脏的独特气息,中国人习惯将白色根茎切段凉拌,或者晒干泡水饮用,西南地区还发展出了“凉拌折耳根”的经典菜式。

但外国人初次尝试时,往往被其刺激性气味劝退,他们形容这种味道像是“潮湿的泥土混合腐烂植物”,且无法理解为何要把“闻着像变质食物”的根茎当作蔬菜。

由于鱼腥草的生长环境多集中在湿润的田地或山林坡地,外国人很少接触这类野菜,更谈不上开发去腥提鲜的烹饪技巧,最终导致他们对其避之不及。

2.香椿

我国华北平原是香椿的主要原产地,唐代《食疗本草》记载其“煎水洗疮疥,嫩芽益人”。

香椿芽的气味极具侵略性,类似薄荷混合硫磺的刺激性芳香,中国人将其切碎后与鸡蛋同炒,或者腌制为咸菜,就是看重其“得劲”的味道。

但对外国人而言,这种气味根本受不了,多数人将其描述为“化学溶剂的刺鼻味道”,甚至有人误认为这是某种工业香料。

即便有中餐馆尝试推广,老外们也觉得“这种味道不该出现在餐桌上”。

3.荠菜

我国长江流域从古至今很多地方都生长着荠菜,《诗经》中“其甘如荠”的记载证明中国人食用历史超过三千年。

芥菜也是很常见的野菜,味道清甜微涩,叶片呈锯齿状,中国人最爱用它拌豆腐、包饺子,或者焯水后淋香油凉拌。

但外国人对荠菜很难接受,两个原因:一是在欧美农业体系中,荠菜属于需要清除的田间杂草;二是他们难以接受将“形态不规则”的植物直接入口。

曾有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采摘荠菜时被当地人劝阻,理由是“牛都不吃这些杂草”。

事实上,外国人并非讨厌荠菜的味道,而是受饮食传统限制,他们习惯食用人工选育的规整叶菜如菠菜、生菜,对需要手工挑拣、清洗的野菜天然缺乏信任感。

4.莼菜

莼菜原产于我国太湖流域,《晋书》中有记载“千里莼羹”,印证了我们从魏晋时期就开始吃莼菜了。

莼菜叶片包裹的透明黏液,口感滑腻,中国人常用它炖鸡汤或做成西湖莼菜羹,尤其珍视其“清新如露”的滋味。

但外国人对这种黏液产生强烈排斥,他们普遍反馈“像吞咽胶水”,甚至有人联想到“感冒时的鼻腔分泌物”。

由于莼菜对水质要求极高且采摘困难,外国人很少接触这类水生蔬菜,更无法接受将“黏糊糊”的植物直接入菜,即便尝试也往往因无法掌握去黏液技巧而宣告失败。

5.苜蓿

苜蓿也被称为草头,原产我国长江三角洲。

苜蓿嫩苗在《齐民要术》里被归为“春蔬上品”,中国人专挑未开花的嫩茎叶,用白酒快火爆炒,激发出类似坚果与青草混合的香气,上海本帮菜更发展出“酒香草头”的经典做法。

但外国人看到这种植物时,第一反应是“喂马的牧草”。因为在欧美农业体系中,苜蓿成熟后主要作为牲畜饲料。

他们不知道为何要把“牲畜口粮”的幼苗端上餐桌,更不理解为什么还要用酒来炒菜,这合理吗?这样的认知差异直接掐断了他们尝试的欲望。

6.木耳菜

木耳菜原产于华南地区,《岭南采药录》记载其“叶滑可羹”,说明了我们自古便食用木耳菜了。

木耳菜的叶片肥厚多汁,煮熟后释放出类似秋葵的黏滑汁液,广东人常将其与猪肝同煮或清炒,尤其欣赏其“入口即化”的质地。

但外国人面对这道菜时,往往被其外观劝退。黑绿色的叶片在汤水中舒展的模样,让他们联想到“泡发的海藻或水母”。

黏稠的汤汁触发了他们对“未煮熟食物”的警惕心理,即便勉强尝试,也会因“滑溜溜的口感像生吞蜗牛”而果断放弃。

7.马齿苋

马齿苋可以说遍布我国农村,在《本草纲目》中被描述为“叶青、梗赤、花黄、根白、籽黑”。

民间常用其嫩茎叶凉拌或晒干后做包子馅,尤其偏爱它微酸的草本风味。

但在欧美地区,马齿苋常因生长力顽强被归类为入侵物种,甚至被环保组织列入“需铲除植物名单”。

吃马齿苋,在他们看来不就等于在吃野草吗?那跟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不得不说,老外的脑回路确实很厉害。

8.茼蒿

茼蒿是菊科类植物,在宋代《清异录》中已被中国人改造为餐桌常客,其叶片带有的特殊菊科香气,被火锅爱好者视为涮煮绝配。

但在外国人眼中,茼蒿既然是菊科植物,那要么是观赏花卉,要么是葬礼用花,绝无可能成为碗里的食材。

更关键的是,茼蒿加热后散发的气味,被老外们形容为“混合着中药和腐烂树叶的味道”,感觉每一口都像在吃空气清新剂。

其实,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蔬菜,之所以会让一些外国人避之不及,并非蔬菜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外国人的味蕾有什么缺陷。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缺乏长达5000年的悠久农耕文明历史。

正因农耕文明基因,更擅长对绿色蔬菜、绿色食物进行深度烹饪,知道怎么做才最好吃。

我们的祖先在年复一年的耕耘中,不仅培育了丰富的农作物品种,更摸索出了千变万化的烹饪技法,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将每一种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化平凡为神奇。

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不是吃下去马上倒地,世界上任何一种绿色的植物,我们都能研发出最好吃的做法。

而这,或许正是那些对这些蔬菜“避之不及”的外国人所暂时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1条评分金币+20
xian209 金币 +20 - 昨天 18:03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52227
金币
146585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90
斑龄
34
道券
96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50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1:57
确实,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蔬菜的种植和烹饪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以下是对您提到的8种蔬菜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它们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独特之处。

1. 鱼腥草
鱼腥草在中国西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其独特的土腥味和鱼类内脏的气息让很多外国人难以接受。然而,中国人却善于利用这种植物的特性,将其凉拌或者晒干泡水饮用。鱼腥草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材,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用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

2. 香椿
香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使其成为春季餐桌上的佳品。香椿芽可以炒鸡蛋、腌制咸菜,甚至作为调料使用。然而,这种强烈的气味让很多外国人难以接受,他们将其描述为“化学溶剂的刺鼻味道”。这正是文化差异导致的饮食习惯的不同。

3. 荠菜
荠菜在中国有着超过三千年的食用历史,其清甜微涩的味道深受中国人喜爱。荠菜可以用来拌豆腐、包饺子,或者焯水后凉拌。然而,外国人对荠菜的形态和味道难以接受,他们习惯食用规整的叶菜,如菠菜、生菜等。

4. 莼菜
莼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其滑腻的口感和清新如露的味道使其成为一道独特的美食。莼菜可以用来炖鸡汤或做成西湖莼菜羹。然而,外国人对这种黏液产生强烈排斥,他们普遍反馈“像吞咽胶水”,甚至有人联想到“感冒时的鼻腔分泌物”。

5. 苜蓿
苜蓿在中国被归为“春蔬上品”,其嫩茎叶可以用来快火爆炒,激发出类似坚果与青草混合的香气。然而,外国人看到这种植物时,第一反应是“喂马的牧草”。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要把“牲畜口粮”的幼苗端上餐桌。

6. 木耳菜
木耳菜在中国华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肥厚多汁的叶片煮熟后释放出类似秋葵的黏滑汁液。然而,外国人面对这道菜时,往往被其外观劝退,他们联想到“泡发的海藻或水母”,黏稠的汤汁触发了他们对“未煮熟食物”的警惕心理。

7. 马齿苋
马齿苋在中国农村广泛分布,其嫩茎叶可以用来凉拌或晒干后做包子馅。然而,在欧美地区,马齿苋常因生长力顽强被归类为入侵物种,甚至被环保组织列入“需铲除植物名单”。吃马齿苋,在他们看来不就等于在吃野草吗?

8. 茼蒿
茼蒿在中国宋代已被改造为餐桌常客,其叶片带有的特殊菊科香气使其成为火锅爱好者涮煮的绝配。然而,在外国人眼中,茼蒿既然是菊科植物,那要么是观赏花卉,要么是葬礼用花,绝无可能成为碗里的食材。

这些蔬菜之所以会让一些外国人避之不及,并非蔬菜本身有什么问题,也不是外国人的味蕾有什么缺陷。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中国人在长期的耕作和烹饪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能够将每一种食材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这种对食材的深度理解和烹饪技巧,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正如您所说,只要不是吃下去马上倒地,世界上任何一种绿色的植物,我们都能研发出最好吃的做法。这正是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