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设”:视觉时代创作新手法[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415
金币
217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9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5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5-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54


  【面面观·“人设”与新媒介文艺创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文语境中的“人物设定”一词尽管已经在文学、游戏、动漫等创作领域广泛应用,但在英文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翻译(尽管日文的人物设定名称源自英文的音译,但其指代的只是动画工业中的一道程序)。在机器翻译中,“人设”通常用“character setting”翻译,但这一词语并不能完全传达“人设”的含义。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因为翻译丢失了“人设”中强烈的视觉化和符号化特征。英语中的“character”更多指人物的性格、特质,而“setting”侧重背景或环境,不涉及人物形象的视觉构建。
  “人设”与视觉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追溯到“相由心生”的中国传统观念。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性地将外貌、穿着等视觉特征与个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联系在一起。传统小说中也经常通过外貌描写,来向读者直观地传递关于人物的身份、个性等信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曾举例说,如果在欧洲小说中读到一个长着红色头发的人,那么就暗示着这个人特立独行,而且往往不受人欢迎,因为红头发在欧洲是罕见的发色。在当下,这一现象被放大并系统化,图像成为构建人物的重要工具。
  目前中文所说的“人设”的直接源头是日文,这一词语和日本ACG文化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ACG产业中,人物设定图往往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角色的发型、服饰、眼神等细节都在第一时间向观众展示了其性格特征和身份定位。这样的设定使得观众可以迅速识别角色,理解其性格乃至可能的叙事脉络。相比之下,文字的外貌描写过于冗长,也不够直观。而且视觉要素是观众在进入故事之前接触到的第一个要素,往往需要依赖这些视觉要素来吸引观众的兴趣,进而才能激发他们深入了解角色及故事的欲望。
  经过ACG产业的长期积累,“人设”不仅是单纯的视觉呈现,更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视觉符号系统。每一件服饰、每一种发型、每一个面部表情,都可能成为某种性格特征或行为模式的视觉符号,从而帮助观众快速理解角色。比如,看到双马尾,就会想到“傲娇”;看到粉色头发,就会想到“粉切黑”(“腹黑”)。像这样,视觉符号与人物性格、情感或叙事相对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当然,这并不是说两者会严格且固定地对应。同样,利用观众的预期,巧妙地、“反套路”地运用这些设定,同样会带给用户有趣新奇的体验。总之,“人设”作为一个视觉符号系统,是一种新的创作工具。
  在ACG文化工业中,设定一旦确定,整个生产流程都需要严格遵循这一标准。以游戏为例,当主创团队讨论完毕、原画师做出角色设定图之后,各个部门就要根据这一设定开始工作了:编剧要写出符合设定的故事,建模工程师要依据设定来创作3D模型,动画组要根据设定来绘制动画……由于要尽可能缩短工期,这些工作往往是同时交织着进行。因此,角色设定必须具有可依凭的标准,以确保角色形象的统一性与一致性。设定的“定”,便包含着这样的含义。
  为“人设”编写故事的人,往往不只是“某个”编剧,而是“一组”编剧。在编剧组中,角色的行为逻辑必须被确定清楚,以确保即使团队成员发生更替,角色依然具有连贯性。现如今,制作周期长的游戏、动画等作品越来越多,成员的更替尤其频繁,有时甚至会出现后期整个编剧组已经没有初创成员的情况。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角色行为标准,角色就很容易因编剧的个人理解偏差而脱离角色设定(out of character,也称“OOC”)。甚至即使作品有唯一的原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因为作者对角色的理解发生变化而导致设定的偏离,这种变化往往会遭到读者的指责。总之,“人设”不仅依赖于个人编剧的理解和想象,它还需要具备更强的集体共识,以确保角色形象不被轻易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设”的创作实际上涉及的是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的关系问题。个人创作依赖于作者本人的独特视角和对世界的洞察力,我们通常把这些称为个性化、异质化;集体创作则需要集体共识,包括历史上积累的共识(如设定数据库)和当前对特定角色的共识(也就是这个角色的“人设”)。在个人创作的漫画、小说等作品中,尽管角色不一定必须遵循集体编剧的规则,但这些创作仍然受设定数据库的影响。在产业制作的背景下,一旦某个作品进入IP体系之后,就依然会进入工业化流程之中。只要被工业化了,就变成了一个团队的创作。只要变成团队创作了,就需要统一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人设”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被标准化了,团队之间才有可能变得协调。
  因此,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之间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共存,而且在当下这个时代必将共存。在这个文艺产品空前丰富的时代,纯粹的个人创作在很多时候难以支撑起整个创作市场,许多作品多多少少都需要借助“人设”,而“人设”正是集体共识积累出的符号系统。“同人创作”(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人”现在如此流行,部分是因为借用已有的“人设”太便利了。“同人创作”可能会包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其离不开集体创作的框架和共享的设定。
  “人设”是视觉符号系统,这给我们带来几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第一,重新审视风景描写和外貌描写。它们在网络文学创作中是否还有必要?在基于商业化的集体创作中可能会被弱化。以往的作品中,作家假定读者对人物所知甚少,因而需要通过这种描写传达人物或风景的个性特征。但在集体创作情况下,设定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系统的一部分,无需详细展开。而且,在各种描写的对象之中,风景和外貌视觉化的成分更强,神态和动作尽管也涉及视觉化要素,但在推动叙事上具有更强的功能。这预示着,与其用文字“描写”风景和外貌,不如用文字“调动”读者的联想,让读者从视觉符号系统中自行提取图像,这样做效率要更高。
  第二,重新审视“跨媒介”这个概念。跨媒介在描述当下一些基于“人设”创作的作品时,可能并不那么有效。跨媒介的“跨”通常隐含着跨越界限的含义,但是,这些界限是否一开始就存在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从当下基于“人设”的创作来看,创作者将文字和图像结合的过程,早已不再是先有文字再有图,而是文字和图像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两者并没有先后的跨越,创作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文字与视觉化之间的强烈联结。
  第三,重新审视“创造”这个概念。真正的创造是否一定要创造“新的”东西?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什么算是“新的”。美国学者诺齐克认为,当我们说具有“创造性”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考虑它相比创作者从前的经历和知识,而不是宇宙历史上在它之前出现的一切。具体到“人设”这个层面,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用得更好,如何用这种工具不断回应他人、丰富自己。在当前的创作环境中,创作的真正难点并不是创造新的角色,而是如何将已有的设定以一种更丰富、更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创新不必然是完全原创的,关键在于设定如何发挥作用。“人设”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它的创造实际是一种将已有元素用得更好的过程。
  总而言之,“人设”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性格设定,也不仅仅是一个具象化的图像,它是一个将二者连接起来的视觉符号系统。“人设”源自成熟的ACG文化工业,并以其设定的数据库不断影响着当下的创作。在商业创作已经很难离开集体智慧的现在,设定成为一种便利的工具。这种现象也提示着我们,文学创作的边界正不断变动和扩展,未来的文学作品也许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的结合,甚至可能是更多种媒介相互融合、交汇的复合体。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51068
金币
139111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8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1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9:04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人设”这一概念在新媒介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文章指出,尽管“人物设定”在中文语境中广泛应用,但在英文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翻译,因为翻译丢失了“人设”中强烈的视觉化和符号化特征。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人设”与视觉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追溯到“相由心生”的中国传统观念,并指出在ACG产业中,人物设定图往往是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

文章还提到,“人设”不仅是单纯的视觉呈现,更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视觉符号系统,每一件服饰、每一种发型、每一个面部表情,都可能成为某种性格特征或行为模式的视觉符号。此外,文章探讨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的关系问题,指出“人设”的创作实际上涉及的是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的关系问题,需要集体共识以确保角色形象不被轻易改变。

最后,文章提出了几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人设”:重新审视风景描写和外貌描写的必要性、跨媒介概念的有效性以及创造概念的重新审视。文章认为,“人设”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它的创造实际是一种将已有元素用得更好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创造新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人设”在新媒介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了其作为一个视觉符号系统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新趋势和挑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3212
金币
162349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51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1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小时前
视觉时代人设设计技巧
在视觉时代,人设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角色的外貌特征,还要结合视觉传达的技巧,以增强角色的吸引力和辨识度。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总结的一些设计技巧:

1. 明确设计目标
在进行人设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这包括了解角色的定位、受众群体以及希望传达的信息。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在设计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意和布局。

2.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
了解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设计风格。例如,针对年轻人群体的设计可能会更加时尚和前卫,而面向儿童的设计则可能更加卡通和有趣。

3. 突出品牌元素
在人设设计中,品牌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突出品牌元素,可以加深观众对品牌的印象,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常见的品牌元素包括品牌Logo、标准字、色彩等。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角色设计中,使其成为视觉焦点。

4. 运用色彩心理学
色彩是视觉设计中最具影响力的元素之一。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人设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色彩非常重要。例如,蓝色常常与科技、清爽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适用于科技类角色;而红色则常与激情、活力等概念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运动类角色。

5. 创意构图与排版
创意构图与排版是人设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排列,可以使角色形象更具吸引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可以使用三分法则、对称构图、引导线构图等技巧来增强角色的视觉效果。

6. 善用图片与图标
图片与图标是视觉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角色设计更具吸引力。在选择图片与图标时,需要注意其与角色的关联性,以及是否符合设计风格。尽可能使用原创图片与图标,以展现品牌独特的视觉风格。

7. 注重细节处理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视觉设计中同样适用。一个优秀的角色设计,需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包括服装纹理、表情细节、光影效果等。这些细节可以大大提升角色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8. 保持一致性
在视觉设计中,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风格、色调、字体等方面的统一。一致性可以使角色形象更具整体感,提高品牌形象。例如,在角色的不同应用场景中,应保持角色形象的一致性,避免让观众感到混乱。

9. 留白与节奏感
留白是指在设计中留下一定的空白区域,它可以让角色形象更具层次感,提高观者的阅读体验。同时,留白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在视觉设计中,需要注意留白的使用,避免让设计显得过于拥挤。节奏感也是视觉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排列,可以使角色形象更具节奏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10. 不断学习和实践
营销方案的视觉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美观的问题,它关乎到营销策略的成败和品牌形象的塑造。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设计技能。可以通过参加设计课程、阅读设计书籍、参与设计比赛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以上技巧,设计师可以在视觉时代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角色形象,从而更好地传达角色的故事和品牌的价值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