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具身智能:“长出手脚”的智能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310
金币
987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9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5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10
            在今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灵活舞动,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协调性。就在不久前,“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迅速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热议的话题。“具身智能”可拆解为“具身+智能”。“智能”是智能体在物理与社会环境中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具身智能”就是使用身体各个部位完成物理任务的现象。这一概念,正推动人工智能从“会思考”向“能行动”跃迁,赋予机器更强的感知、理解与执行能力,让智能体真正“长出手脚”,走进现实世界。

  早在2022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创立之初就战略布局具身智能这一方向,整合研究院七大实验室协同攻关,开展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在创院之初有幸加入其中的我,作为从业者见证了中国具身智能从概念萌芽到技术突破的关键跃迁。

  2015年AlphaGo战胜了人类围棋职业棋手,刷新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那时人们认为AlphaGo就是人工智能。近年来,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如当下火爆的DeepSeek,大家又认为这代表了人工智能。但实际上,这都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当下热门的“具身智能”又将大众的目光牵引到了另一个方向,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80年前后,鉴于经典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学术界提出了具身智能的概念,旨在突破传统符号处理范式的束缚,更深入地探索智能体与真实物理世界的动态交互。经典人工智能主要关注高层次的计算与推理任务,如象棋、定理证明等,对感知、运动、操作等细粒度任务的研究比较有限。这些任务通常需要与复杂且动态的现实环境进行交互,而这一点正是传统方法的短板。而具身智能的兴起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让人工智能具备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让不同具身的身体都能展现更多智能的现象,让人工智能走向通用。

  尽管发展迅速,具身智能仍面临多重技术的挑战。人的一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当你伸手去接一个即将落地的杯子时,大脑会在毫秒之间完成一系列计算:判断杯子的运动轨迹、调整手臂的力度、协调手指的张合。这一切,对于机器人来说是极其复杂的挑战。其困难不仅源于当下机器人缺乏灵活操纵各类物体的能力,也由于机器人硬件结构的限制。人类躯体的运动控制通过肌肉的牵引,而机器人当下大多依赖刚性电机,难以模拟精细力度的调节,也缺乏柔性的缓冲。另一方面,机器人过去执行任务往往依赖预设的程序,面对陌生环境就会“犯傻”,这就限制了机器人在更广阔场景中的应用。

  许多科研机构都在致力于解决以上与具身智能相关的技术瓶颈,我目前所在的机器人实验室,正在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开展系列研究工作。比如,我们正在自主研发能用于不同机器人构型的全身运动规划算法,也就是服务于不同“身体”的具身智能,它可以是轮式人形机器人或者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甚至可以是飞行机械臂。此外,我们联合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实验室,共同推出了支持多种机器人本体的具身智能仿真平台TongVerse,用以采集和生成大规模机器人“具身—场景”交互数据,支撑具身智能模型理解场景和身体的交互,赋能智能体在现实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正在与产业界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从科研成果到产业落地。

  机器人与人类的协作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具身智能体如何有机融入现有的生产、生活流程,人类如何与具身智能体高效合作,都值得我们思考。尽管前路仍有诸多挑战,但我们坚信具身智能将重塑社会结构,成为人类生活的智能伙伴,并在智能制造、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领域迎来广泛应用。在不久的未来,机器人或许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力量。届时,人工智能将不再只是“会聊天的大脑”,而是“长出手脚”的智能体,真正融入现实场景。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